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弹性·整合--高校入口迭合区空间环境研究

导论:概念引入第1-27页
 1 高校入口迭合区第15-19页
  1.1 校前区第15-17页
  1.2 入口毗邻区第17页
  1.3 迭合界面第17-19页
 2 校园·城市互动发展--“弹性·整合”控制观第19-21页
 3 研究的意义与内容第21-24页
 4 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第24-27页
  4.1 城市规划理论第24页
  4.2 城市设计理论第24-25页
  4.3 建筑设计理论第25页
  4.4 环境艺术理论第25-26页
  4.5 城市社会心理学第26-27页
上篇:基础研究第27-44页
 5 高校历史沿革与入口迭合区发展第28-36页
  5.1 古代发展概况第28-29页
   5.1.1 西方第28-29页
   5.1.2 中国第29页
  5.2 近代发展概况第29-32页
   5.2.1 西方第29-31页
   5.2.2 中国第31-32页
  5.3 现代发展概况第32-33页
   5.3.1 西方第32-33页
   5.3.2 中国第33页
  5.4 现状与挑战第33-36页
   5.4.1 现状分析第33-35页
   5.4.2 困境与挑战第35-36页
 6 影响入口迭合区发展的因素第36-42页
  6.1 政治·经济因素第36-38页
  6.2 文化背景第38-39页
  6.3 行为模式第39页
  6.4 设计观念第39-40页
  6.5 技术更新第40页
  6.6 地域环境第40-42页
 7 入口迭合区设计的类型构成第42-44页
  7.1 初建型第42页
  7.2 整治型第42-43页
  7.3 保护型第43-44页
中篇:空间解析第44-142页
 8 入口迭合区的空间形态分析第45-47页
  8.1 形态特征第45-46页
   8.1.1 整体性特征第45页
   8.1.2 独立性特征第45页
   8.1.3 聚向性特征第45-46页
   8.1.4 历时性特征第46页
  8.2 构成要素第46-47页
 9 校前区的空间要素和景观构成分析第47-106页
  9.1 空间规划第47-68页
   9.1.1 规模第48-49页
   9.1.2 形态第49-60页
   9.1.3 交通第60-67页
   9.1.4 涵义第67-68页
  9.2 建筑形态及其组合第68-87页
   9.2.1 群体组合第69-76页
   9.2.2 单体形态第76-80页
   9.2.3 夜景照明设计第80-82页
   9.2.4 优秀校前区建筑赏析第82-87页
  9.3 室外环境及标志物设计第87-96页
   9.3.1 室外环境设计第87-91页
   9.3.2 标志物设计第91-96页
  9.4 大学校门设计第96-106页
   9.4.1 大学校门的形态特征第97-100页
   9.4.2 大学校门的功能结构第100-103页
   9.4.3 大学校门的变动第103-106页
 10 入口毗邻区的空间要素和景观构成分析第106-124页
  10.1 “发展轴”与毗邻模式第106-108页
  10.2 交通规划第108-114页
   10.2.1 交通模式第108-109页
   10.2.2 交通要素第109-114页
  10.3 建筑形态及功能配置第114-122页
   10.3.1 建筑形态及组合第114-115页
   10.3.2 建筑功能配置第115-122页
  10.4 室外环境设计第122-124页
   10.4.1 室外环境设计要求第122-123页
   10.4.2 环境设施与室外小品第123-124页
 11 特殊状况下面临的问题及思考第124-133页
  11.1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第124-126页
   11.1.1 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概况第124页
   11.1.2 对入口迭合区的影响第124-126页
  11.2 大学合并第126-128页
   11.2.1 大学合并概况第126页
   11.2.2 对入口迭合区的影响第126-128页
  11.3 多区域校园第128页
  11.4 校前区的改扩建第128-130页
  11.5 大学城的建设第130-133页
 12 入口迭合区的空间综合优化第133-142页
  12.1 综合优化目标与准则第133-134页
   12.1.1 综合优化的目标第133-134页
   12.1.2 综合优化的准则第134页
  12.2 综合优化的观念第134-136页
   12.2.1 注重广义环境的观念第134-135页
   12.2.2 注重文化传统的观念第135页
   12.2.3 注重行为心理的观念第135-136页
  12.3 综合优化的模式第136-142页
   12.3.1 “选址·定位”--规划模式第136-137页
   12.3.2 “空间·形体”--视觉模式第137-139页
   12.3.3 “交通·流线”--技术模式第139页
   12.3.4 “引导·治理”--管理模式第139-142页
下篇:案例分析第142-164页
 13 国外高校入口迭合区空间评析第143-148页
  13.1 邦德大学,昆士兰,澳大利亚第143-144页
  13.2 崎玉县立大学,崎玉,日本第144-146页
  13.3 宫城大学,宫城,日本第146页
  13.4 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加拿大第146-148页
 14 国内高校入口迭合区空间评析第148-156页
  14.1 浙江大学及新校园规划竞赛第148-151页
   14.1.1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第148-150页
   14.1.2 浙江大学新校园规划竞赛第150-151页
  14.2 重庆大学(B区)第151-152页
  14.3 中山大学珠海分校第152-154页
  14.4 中国美术学院第154-156页
 15 设计实践分析第156-164页
  15.1 南京大学浦口校区入口迭合区设计第156-159页
   15.1.1 设计背景第156页
   15.1.2 设计分析第156-159页
  15.2 四川工业技术学院入口迭合区设计第159-161页
    15 .2. 1 设计背景第159页
   15.2.2 设计分析第159-161页
  15.3 四川警宫高等专科学校校前区环境与建筑设计第161-164页
   15.3.1 设计背景第161页
   15.3. 2 设计分析第161-164页
结语:面向未来的“校园·城市一体化”观念第164-166页
致谢第166-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71页
附录A 作者实地调研院校一览第171-172页
附录B 作者调研问卷表第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经济转轨、企业重组与公司治理--我国企业重组模式研究
下一篇:论跨国公司治理中的责任承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