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方言变形形容词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0.引言 | 第9-14页 |
| ·慈利县地理人口与慈利方言 | 第9页 |
| ·慈利方言音系 | 第9-12页 |
| ·关于变形形容词 | 第12-13页 |
| ·原形词与变形词 | 第12页 |
| ·原形形容词与变形形容词 | 第12-13页 |
| ·变形形容词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 第14页 |
| ·调查合作人基本情况 | 第14页 |
| 1.变形形容词的构造类型 | 第14-46页 |
| ·附缀式 | 第14-28页 |
| ·慈利方言附缀形容词词表 | 第15-19页 |
| ·后附型 | 第19-25页 |
| ·原形为单音节形容词 | 第19-22页 |
| ·原形为双音节形容词 | 第22-25页 |
| ·原形为三音节形容词 | 第25页 |
| ·前附型 | 第25-26页 |
| ·中附型 | 第26-28页 |
| ·重叠式 | 第28-46页 |
| ·慈利方言重叠形容词表 | 第28-37页 |
| ·原形为单音节形容词 | 第37-43页 |
| ·原形为双音节形容词 | 第43-46页 |
| 2.变形形容词的语义特点 | 第46-58页 |
| ·变形与原形的语义特点 | 第48-50页 |
| ·变形形容词的形象性与原形形容词的抽象性 | 第48页 |
| ·变形形容词的主观性与原形形容词的客观性 | 第48-49页 |
| ·变形形容词的即时性与原形形容词的恒久性 | 第49页 |
| ·变形形容词与原形形容词区别程度的差别 | 第49-50页 |
| ·附缀式与重叠式的语义特点 | 第50-52页 |
| ·形象性的差异 | 第50页 |
| ·程度意义的差异 | 第50-51页 |
| ·词项和格式分布上的差异 | 第51-52页 |
| ·附缀式内部因素的语义特点 | 第52-57页 |
| ·后缀、前缀、中缀 | 第52-53页 |
| ·重叠后缀与非重叠后缀 | 第53-54页 |
| ·几个常用后缀的语义特点 | 第54-56页 |
| ·儿化后缀 | 第54-55页 |
| ·“子”后缀 | 第55页 |
| ·“的”“里”“里的” | 第55页 |
| ·“哒”后缀 | 第55页 |
| ·“架”“架_儿”(式_儿) | 第55-56页 |
| ·几个较有能产性的前缀 | 第56-57页 |
| ·“(身小)” | 第56页 |
| ·“刮” | 第56页 |
| ·“菲” | 第56页 |
| ·“溜” | 第56-57页 |
| ·中缀“里” | 第57页 |
| ·重叠式内部各因素的语义特点 | 第57-58页 |
| ·附缀重叠的语义特点 | 第57-58页 |
| ·单纯重叠的语义特点 | 第58页 |
| 3.变形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 第58-65页 |
| ·变形形容词的组合功能 | 第59-61页 |
| ·关于变形形容词不能受否定词修饰 | 第59-60页 |
| ·关于变形形容词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 第60页 |
| ·关于变形形容词不能带程度补语 | 第60-61页 |
| ·变形形容词的句法功能 | 第61-65页 |
| ·变形形容词充当谓语或构成谓词性非主谓句 | 第61-62页 |
| ·变形形容词充当补语 | 第62-63页 |
| ·变形形容词充当定语、状语 | 第63-65页 |
| ·变形形容词充当主语、宾语 | 第65页 |
| 结语 | 第65-70页 |
| 1.构造特征及变形格式的生成过程 | 第66-67页 |
| 2.语义特征 | 第67-69页 |
| ·程度意义 | 第67-68页 |
| ·感情色彩 | 第68页 |
| ·强调意义 | 第68-69页 |
| 3.语法特征 | 第69-70页 |
| 附录一:慈利方言性质形容词表 | 第70-81页 |
| 附录二:在职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 后记 | 第85-87页 |
| 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87页 |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