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8页 |
| 正文 | 第8-49页 |
| 第一部分:关于交响音乐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8-11页 |
| 第二部分:中国交响音乐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11-27页 |
| 一、中国交响音乐的发展大致三个阶段 | 第11-14页 |
| 二、各个阶段代表作品的特点试析 | 第14-25页 |
| (一) 第一阶段,分析《牧童短笛》、《中国狂想曲》 | 第14-15页 |
| (二) 第二阶段,分析丁善德的《长征》 | 第15-21页 |
| (三) 第三阶段,分析在中西结合方面有了明显体现的作品 | 第21-24页 |
| (四) 总结 | 第24-25页 |
| 三、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归纳概括各个阶段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 第25-27页 |
| 第三部分:中国交响音乐创作民族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第27-39页 |
| 一、交响音乐创作民族化的含义 | 第27-28页 |
| 二、我国民族器乐的特征 | 第28-34页 |
| (一) 和声语言 | 第28-29页 |
| (二) 旋律线条 | 第29-30页 |
| (三) 乐器的平衡与融溶 | 第30-31页 |
| (四) 外在与内涵的力度 | 第31-34页 |
| 三、从技术层面来看中国民族乐队的交响性 | 第34-39页 |
| (一) 中国民族乐队所使用的乐器及改良问题 | 第34-35页 |
| (二) 中国民族乐团在配器技法上的问题 | 第35-37页 |
| (三) 中国器乐特有的即兴之美 | 第37-39页 |
| 第四部分:西方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关系 | 第39-43页 |
| 第五部分:关于交响音乐创作中的音乐主题和交响性 | 第43-49页 |
| 一、关于音乐主题 | 第43-46页 |
| 二、关于交响性 | 第46-49页 |
| (一) 关于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 | 第46-47页 |
| (二) 横和纵的安排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9-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