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論 | 第1-68页 |
·課題基本情況 | 第15-18页 |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與任務 | 第15页 |
·本課題研究採用的理論與方法 | 第15-18页 |
·本課題的價值與創新點 | 第18页 |
·孔子及其《論語》 | 第18-21页 |
·孔子的生平 | 第18-19页 |
·《論語》及其版本流傳情況 | 第19-21页 |
·《論語》之名義 | 第19-20页 |
·《論語》之纂集者 | 第20页 |
·《論語》之版本 | 第20-21页 |
·《論語》之真僞 | 第21页 |
·《論語》的注與疏 | 第21-23页 |
·《論語集解》 | 第21-22页 |
·《論語義疏》(即《論語集解義疏》) | 第22页 |
·《論語注疏》 | 第22页 |
·《論語集注》 | 第22页 |
·《論語正義》 | 第22页 |
·《唐寫本論語鄭氏注》 | 第22-23页 |
·敦煌出土的《論語集解》 | 第23页 |
·《論語》及其注的研究概況 | 第23-25页 |
·《論語》本文及漢魏注的研究現狀概述 | 第23页 |
·《論語》本文的研究現狀 | 第23-24页 |
·《論語》注疏的研究現狀 | 第24-25页 |
·常用詞研究的概況 | 第25-28页 |
·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問題 | 第28-68页 |
·常用詞研究的基本問題 | 第28-43页 |
·常用詞的界定問題 | 第28-31页 |
·常用詞研究涉及的内容問題 | 第31-32页 |
·常用詞研究的意義問題 | 第32-43页 |
·意義、詞義、詞義演變問題 | 第43-57页 |
·近人對意義的探討 | 第43-45页 |
·中國古代對意義的探討 | 第45-53页 |
·在符號表現過程中的“意”、“象” | 第46-51页 |
·意、象、形容與符號 | 第46-47页 |
·意、象、言、書及其關係 | 第47-48页 |
·《周易》對客觀世界的分析 | 第48-49页 |
·三層次下器、道、事、意、象、言、書的關係 | 第49-50页 |
·“象—意”等之間的語義實現 | 第50-51页 |
·認知過程中的“意”、“象” | 第51-53页 |
·“意”、“象”與“意義” | 第53页 |
·意義與詞義 | 第53-54页 |
·詞義演變與常用詞演變 | 第54-57页 |
·本課題語料的取捨問題 | 第57-61页 |
·本課題語料的特點問題 | 第61-68页 |
·具有明確的時代性 | 第61-63页 |
·具有鲜明的紀實性 | 第63-65页 |
·具有高度的可靠性與典範性 | 第65-68页 |
2.合成詞與連用结構比較 | 第68-244页 |
·《論語》與其漢魏注合成詞與連用結構比較的意義 | 第68-74页 |
·《論語》與其漢魏注合成詞與連用結構的分佈情況 | 第74-80页 |
·《論語》本文中合成詞的分佈情況 | 第74-75页 |
·漢魏注中合成詞與連用結構的分佈情況 | 第75-80页 |
·漢魏注中新出現的合成詞與連用結構 | 第80-157页 |
·漢魏注中新出現的合成詞與連用結構的結構分析 | 第81-92页 |
·主謂式 | 第81页 |
·偏正式 | 第81-82页 |
·連動式 | 第82-85页 |
·動賓式 | 第85-86页 |
·動補式 | 第86-87页 |
·聯合式 | 第87-91页 |
·重叠式 | 第91-92页 |
·新出合成詞在詞典學上的意義 | 第92-130页 |
·可以補《大詞典》收詞未備 | 第92-106页 |
·可以正《大詞典》解說欠妥 | 第106-108页 |
·可以補《大詞典》義位失收 | 第108-120页 |
·可以補《大詞典》引例偏晚 | 第120-130页 |
·漢魏古注新出詞與其詞義規約系統 | 第130-156页 |
·“面柔”在漢魏時期的詞義規约系統 | 第131-147页 |
·“和易”在漢魏時期的詞義規約系統 | 第147-156页 |
·有關漢魏古注新出詞的小結 | 第156-157页 |
·合成詞與連用結構個案比較 | 第157-240页 |
·出入 | 第157-159页 |
·恥辱 | 第159-163页 |
·成人 | 第163-165页 |
·弟子 | 第165-167页 |
·文章 | 第167-170页 |
·進退 | 第170-173页 |
·臭—臭味 | 第173-175页 |
·習—乘習、講習、誦習、究習、聞習 | 第175-188页 |
·道—道理、道德、道義、道藝 | 第188-210页 |
·窒—窒塞 | 第210-214页 |
·怪—怪異 | 第214-216页 |
·惠—恩惠 | 第216-223页 |
·慾(欲)—情慾、貪欲、淫欲、好欲 | 第223-234页 |
·情—情實 | 第234-237页 |
·黨—黨類、阿黨 | 第237-240页 |
·合成詞與連用結構反映的詞義問題 | 第240-244页 |
·合成詞意義來源反映的詞義問題 | 第240-242页 |
·合成詞與連用結構組合方式反映的詞義問題 | 第242-243页 |
·合成詞合成結果反映的詞義問題 | 第243页 |
·合成詞與詞義正規約系統問題 | 第243-244页 |
3.五組单音節常用詞比較 | 第244-377页 |
·求、乞、謀、禱、請、干 | 第244-259页 |
·求—貪求 | 第245-250页 |
·乞 | 第250-251页 |
·謀 | 第251-252页 |
·譸—禱請 | 第252-253页 |
·請 | 第253-256页 |
·干 | 第256-259页 |
·出、入、退(内)、進 | 第259-287页 |
·出—出入 | 第259-269页 |
·入 | 第269-274页 |
·進—進退、進取 | 第274-281页 |
·退(内)—謙退 | 第281-287页 |
·知、識、聞 | 第287-321页 |
·知 | 第287-308页 |
·識 | 第308-313页 |
·聞—與聞、聞習 | 第313-321页 |
·人、民、大人、小人、善人 | 第321-360页 |
·人—大人、小人、善人、成人、夫人等 | 第321-355页 |
·民 | 第355-360页 |
·固、蔽 | 第360-377页 |
·固—堅固、安固、固陋、固窮 | 第360-372页 |
·蔽—隱蔽 | 第372-377页 |
4.《論語》本文與其漢魏注間常用詞演變所反映的問題 | 第377-386页 |
·常用詞演變在形式上反映的問題 | 第377页 |
·常用詞演變在意義上反映的問題 | 第377-385页 |
·義點的隱没 | 第377-381页 |
·義域的分化 | 第381-383页 |
·義點的重組 | 第383页 |
·義位與能指間的關係走向精確化 | 第383-384页 |
·義點上升為義位與義位下降為義點 | 第384-385页 |
·常用詞演變与詞義規約系統問題 | 第385-386页 |
主要參考文獻 | 第386-391页 |
聲明 | 第391-392页 |
在讀期間主要科研成果 | 第392-393页 |
後記 | 第3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