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 第1-14页 |
1.1. 缘起 | 第6-7页 |
1.2. 前人已经做过的工作 | 第7-9页 |
1.2.1. 对现行汉字偏旁位置的研究 | 第7-8页 |
1.2.2. 对古文字偏旁位置的研究 | 第8-9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 第9-10页 |
1.4. 具体做法 | 第10-14页 |
1.4.1. 资料的收集与选取 | 第10-13页 |
1.4.2. 工作步骤 | 第13-14页 |
二、 汉字偏旁位置系统的形成 | 第14-30页 |
2.1. 汉字偏旁位置系统的形成是古汉字系统自我发展调节的结果 | 第14-15页 |
2.2. 殷墟甲骨文字的偏旁位置 | 第15-20页 |
2.2.1. 概述 | 第15-18页 |
2.2.2. 特点 | 第18-20页 |
2.3. 从《金文编》所收资料看西周春秋金文的偏旁位置 | 第20-23页 |
2.3.1. 概述 | 第20-22页 |
2.3.2. 特点 | 第22-23页 |
2.4. 战国部分地域文字的偏旁位置 | 第23-30页 |
2.4.1. 郭店、包山楚简文字的偏旁位置 | 第23-25页 |
2.4.2. 睡虎地秦简文字的偏旁位置 | 第25-27页 |
2.4.3. 中山王器文字(正体)的偏旁位置 | 第27-29页 |
2.4.4. 战国文字偏旁位置的趋同 | 第29-30页 |
三、 影响古汉字偏旁位置的因素 | 第30-49页 |
3.1. 综述 | 第30-31页 |
3.2. 方块格式对偏旁位置的影响 | 第31-34页 |
3.2.1. 方块格式是汉字在形式上最重要的特徵 | 第31-32页 |
3.2.2. 方块格式对偏旁位置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 偏旁形体与偏旁位置的关系 | 第34-36页 |
3.3.1. 偏旁形体对偏旁位置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2. 偏旁位置对偏旁形体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 生活原型对偏旁位置的影响 | 第36-38页 |
3.4.1. 古文字与生活原型 | 第36-37页 |
3.4.2. 生活原型对偏旁位置影响 | 第37-38页 |
3.5. 结构方式对偏旁位置的影响 | 第38-41页 |
3.5.1. 古汉字的结构方式 | 第38-39页 |
3.5.2. 会意和形声结构对偏旁位置的影响 | 第39-41页 |
3.6. 继承性和从众心理对偏旁位置的影响 | 第41-44页 |
3.6.1. 继承性对偏旁位置的影响 | 第41-42页 |
3.6.2. 从众心理对偏旁位置的影响 | 第42-44页 |
3.7. 地域对偏旁位置的影响 | 第44-46页 |
3.8. 正俗体对偏旁位置的影响 | 第46-48页 |
3.9. 偏旁位置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 第48-49页 |
四、 结论 | 第49-5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