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生产管理论文--企业技术管理论文

面向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及其测度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4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9页
     ·课题研究背景第8-9页
     ·课题研究意义第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析第9-21页
     ·技术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4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技术创新测度及其生态化转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1页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21-23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23-24页
第二章 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第24-35页
   ·技术创新理论第24-29页
     ·技术创新的内涵第24-26页
     ·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第26-28页
     ·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第28-29页
   ·生态经济理论第29-31页
     ·生态经济理论的起源第29-30页
     ·生态经济理论的内涵第30-31页
   ·循环经济理论第31-34页
     ·循环经济的起源第31-32页
     ·循环经济的本质第32页
     ·循环经济的发展层次第32-33页
     ·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第33-34页
   ·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分析第35-57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及其特征第35-40页
     ·生态化技术的发展历程第35-37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征第37-39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的区别第39-40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第40-45页
     ·内部影响因素第42-44页
     ·外部影响因素第44-45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第45-52页
     ·传统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第45-49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的特征第49-51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的构建第51-52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模型解析第52-56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的层次第53-54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的物质能量循环第54-56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的实质第56页
   ·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第57-80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主体第57-63页
     ·单一创新主体的局限性第57-59页
     ·多元创新主体结构第59-61页
     ·多元创新主体的协同优势第61-63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第63-72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调控机制第63-66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第66-69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公众促进机制第69-72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共生网络第72-77页
     ·生态共生理论第72-74页
     ·创新共生网络第74-76页
     ·创新共生网络的作用第76-77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的作用第77-78页
   ·小结第78-80页
第五章 生态化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分析第80-100页
   ·循环经济发展影响模型第80-85页
     ·生态经济效率第80-82页
     ·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2-85页
   ·生态经济效率的测算第85-92页
     ·计算方法的选择第85-87页
     ·数据采集与计算第87-92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关联分析第92-98页
     ·计量模型第92-95页
     ·数据计算与结果分析第95-98页
   ·小结第98-100页
第六章 生态化技术创新测度第100-121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测度框架第100-102页
     ·测度指标设计的原则第100-101页
     ·测度框架第101-102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测度指标体系第102-113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主体测度第102-104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第104-107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测度第107-110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效益测度第110-113页
   ·生态化技术创新测度模型与方法第113-119页
     ·模糊测度与模糊积分第113-116页
     ·模型的适用性分析第116页
     ·改进的基于模糊积分的测度方法第116-119页
   ·小结第119-121页
第七章 实证分析与研究第121-133页
   ·MS集团概况第121-122页
   ·MS集团生态化技术创新概况第122-123页
   ·MS集团生态化技术创新测度第123-130页
   ·测度结果分析第130-132页
   ·小结第132-133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33-135页
   ·全文总结第133-134页
   ·研究展望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3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43-144页
致谢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GLM的非正态响应稳健设计研究
下一篇:极值统计理论及其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