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英文摘要第9-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1页
 1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概况第11-12页
 2 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第12-19页
   ·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分析第12-16页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第16-19页
 3 今后的研究方向第19页
 4 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19-21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第21-24页
 1 研究对象第21-22页
 2 研究工具第22-23页
 3 研究目的第23页
 4 研究假设第23页
 5 研究步骤第23-24页
第三章 研究结果第24-37页
 1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整体情况第24页
 2 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第24-25页
 3 不同年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第25-26页
 4 不同婚姻状况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第26-27页
 5 子女状况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第27-31页
 6 工作性质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第31页
 7 教授课程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第31-32页
 8 学历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第32-33页
 9 职称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第33-34页
 10 不同工作年限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第34-37页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第37-41页
 1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职业倦怠整体状况的分析与讨论第37页
 2 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第37页
 3 不同年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第37-38页
 4 不同婚姻状况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第38页
 5 子女状况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第38-39页
 6 工作性质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第39页
 7 教授课程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第39页
 8 学历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第39页
 9 职称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第39页
 10 不同工作年限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第39-41页
第五章 教师职业倦怠缓解对策第41-43页
 1 全家人共同努力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第41页
 2 更多地关注较低学历教师的发展第41页
 3 关注中年教师的身心健康第41-43页
第六章 结语第43-44页
 1 本研究结论第43页
 2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展望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附录第47-50页
学术成果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与硕士研究生拖延行为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应用信息技术探索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术及科研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