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和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绪论 | 第12-26页 |
| ·食源性致病菌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危害 | 第12-17页 |
| ·食品安全与食源性致病菌 | 第12-13页 |
| ·主要食源性致病菌及其危害 | 第13-17页 |
|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 | 第17-22页 |
| ·传统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 ·快速检测方法 | 第18-21页 |
| ·常见分子生物学检测靶点 | 第21-22页 |
| ·基因芯片 | 第22-26页 |
| ·基因芯片的原理 | 第22-23页 |
| ·基因芯片的制作 | 第23-25页 |
| ·基因芯片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25-26页 |
| 2 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6-40页 |
| ·材料 | 第26-28页 |
| ·菌种 | 第26-27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27-28页 |
| ·方法 | 第28-32页 |
| ·食源性致病菌DNA 的提取和验证 | 第28-29页 |
| ·食源性致病菌DNA 特异性靶点的挖掘和整合 | 第29-31页 |
| ·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 引物筛选 | 第31页 |
| ·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 特异性实验 | 第31页 |
| ·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 体系优化 | 第31-32页 |
| ·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 灵敏度实验 | 第32页 |
| ·结果 | 第32-37页 |
| ·食源性致病菌DNA 特异性靶点的挖掘和整合 | 第32-34页 |
| ·多重PCR 引物筛选 | 第34-35页 |
| ·多重PCR 特异性实验 | 第35页 |
| ·多重PCR 体系优化 | 第35-37页 |
| ·多重PCR 灵敏度实验 | 第37页 |
| ·讨论 | 第37-40页 |
| 3 食源性致病菌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0-55页 |
| ·材料 | 第40-45页 |
| ·菌种 | 第40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40-42页 |
| ·芯片引物和探针 | 第42-45页 |
| ·方法 | 第45-50页 |
| ·食源性致病菌DNA 的提取 | 第45-46页 |
| ·多重PCR 反应体系 | 第46页 |
| ·多重PCR 产物纯化 | 第46页 |
| ·食源性致病菌基因芯片的点制 | 第46-47页 |
| ·单碱基延伸荧光标记反应和优化 | 第47-48页 |
| ·芯片杂交和洗片 | 第48-49页 |
| ·芯片扫描与数据分析 | 第49页 |
| ·特异性实验 | 第49页 |
| ·灵敏度实验 | 第49-50页 |
| ·实际分离菌株的检测 | 第50页 |
| ·结果 | 第50-53页 |
| ·荧光标记反应退火温度的优化 | 第50页 |
| ·特异性实验 | 第50-51页 |
| ·灵敏度实验 | 第51-53页 |
| ·实际分离菌株的检测 | 第53页 |
| ·讨论 | 第53-55页 |
| 4 食源性致病菌的管式流动芯片验证检测 | 第55-65页 |
| ·材料 | 第55-58页 |
| ·菌种 | 第55-56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56页 |
| ·引物和探针 | 第56-58页 |
| ·方法 | 第58-60页 |
| ·食源性致病菌DNA 的提取 | 第58页 |
| ·普通PCR 反应 | 第58页 |
| ·荧光标记反应 | 第58页 |
| ·管式流动芯片杂交和扫描 | 第58-59页 |
| ·特异性实验 | 第59-60页 |
| ·灵敏度实验 | 第60页 |
| ·食品样品和分离菌株的检测 | 第60页 |
| ·结果 | 第60-63页 |
| ·特异性实验 | 第60-61页 |
| ·灵敏度实验 | 第61-62页 |
| ·食品样品和分离菌株的检测 | 第62-63页 |
| ·讨论 | 第63-65页 |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