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24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4-22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22-2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4-27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5-26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26-27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0页 |
1.5 创新点 | 第30-32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第32-64页 |
2.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第32-37页 |
2.1.1 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第32-36页 |
2.1.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第36-37页 |
2.2 异质性企业贸易与投资理论 | 第37-48页 |
2.2.1 异质性企业贸易相关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 第38-41页 |
2.2.2 异质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并购 | 第41-48页 |
2.3 后发国企业技术追赶理论 | 第48-51页 |
2.3.1 逆A-U技术追赶模式 | 第48-49页 |
2.3.2 LLL理论 | 第49页 |
2.3.3 OEM-ODM-OBM模式 | 第49-50页 |
2.3.4 后发国企业国际化理论 | 第50-51页 |
2.4 跨国并购中的知识转移与吸收能力理论 | 第51-62页 |
2.4.1 知识转移与扩散理论 | 第51-57页 |
2.4.2 吸收能力和逆向溢出与技术能力提升 | 第57-58页 |
2.4.3 跨国并购对企业生产率和研发创新的影响 | 第58-62页 |
2.5 文献述评 | 第62-64页 |
第3章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演变和动因 | 第64-79页 |
3.1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发展阶段 | 第64-69页 |
3.1.1 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的发展阶段 | 第64-67页 |
3.1.2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发展历程 | 第67-69页 |
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演变及发展 | 第69-71页 |
3.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 第71-79页 |
3.3.1 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 第72-73页 |
3.3.2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激励 | 第73-75页 |
3.3.3 促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宏观动因 | 第75-77页 |
3.3.4 促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微观动因 | 第77-79页 |
第4章 生产率异质性与企业跨国并购决策选择 | 第79-111页 |
4.1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 第79-83页 |
4.1.1 基于DEA-Malmquist方法的TFP测算 | 第80-82页 |
4.1.2 基于C-D函数的TFP测算 | 第82-83页 |
4.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与企业生产率 | 第83-98页 |
4.2.1 理论机制 | 第83-86页 |
4.2.2 并购与企业生产率 | 第86-89页 |
4.2.3 模型设定、指标说明和数据来源 | 第89-92页 |
4.2.4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第92-98页 |
4.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与企业生产率提升 | 第98-111页 |
4.3.1 跨国并购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 第98-103页 |
4.3.2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的研究 | 第103-111页 |
第5章 跨国并购与异质性企业技术能力提升 | 第111-156页 |
5.1 跨国并购对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 | 第111-114页 |
5.2 跨国并购对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传导机制 | 第114-122页 |
5.2.1 跨国并购与企业生产率改善 | 第115-117页 |
5.2.2 跨国并购与企业研发创新 | 第117-120页 |
5.2.3 跨国并购与企业新产品开发 | 第120-122页 |
5.3 跨国并购与企业生产率提升 | 第122-136页 |
5.3.1 模型设定、变量以及数据来源 | 第122-124页 |
5.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124-136页 |
5.4 跨国并购与企业研发投入 | 第136-146页 |
5.4.1 模型设定、变量以及数据来源 | 第137-138页 |
5.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138-146页 |
5.5 跨国并购与企业新产品开发 | 第146-156页 |
5.5.1 模型设定、变量以及数据来源 | 第146-148页 |
5.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148-156页 |
第6章 吸收能力与异质性企业跨国并购的技术能力提升效应 | 第156-176页 |
6.1 吸收能力与企业技术能力提升 | 第156-162页 |
6.1.1 吸收能力与企业技术能力发展阶段 | 第156-159页 |
6.1.2 吸收能力与跨国并购技术能力提升 | 第159-162页 |
6.2 吸收能力与企业跨国并购技术能力的演化分析 | 第162-165页 |
6.3 吸收能力对跨国并购技术能力提升的实证研究 | 第165-176页 |
6.3.1 模型设定、变量及数据来源 | 第165-169页 |
6.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169-176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 第176-185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76-179页 |
7.1.1 关于生产率异质性与企业跨国并购决策选择 | 第176-177页 |
7.1.2 关于跨国并购与异质性企业技术能力提升 | 第177-178页 |
7.1.3 关于吸收能力与异质性企业跨国并购技术能力提升 | 第178-179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179-183页 |
7.2.1 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 | 第179-181页 |
7.2.2 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 | 第181-183页 |
7.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183-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20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00-202页 |
附录 :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政策条例 | 第202-204页 |
致谢 | 第204-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