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文学理论论文--文学创作论论文

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图像化叙事研究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绪论第14-30页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第16-17页
        (一)选题缘由第16-17页
        (二)研究意义第17页
    二、“文学经典”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8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8-25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25-28页
    三、本论文创新之处与研究思路第28-30页
        (一)创新之处第28-29页
        (二)研究思路第29-30页
第一章 “经典”的历史渊源以及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基本特性第30-45页
    一、“经典”的词源学渊源第30-34页
    二、经典性:文学经典的基本特性探究第34-39页
    三、经典化:文学经典的生成机制辨析第39-45页
第二章 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图像化趋势与阅读转向第45-64页
    一、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图像化表征第45-53页
        (一)“图”文天下:文学经典著作的图文化第46-48页
        (二)“文”随影“动”:经典文学文本的影视化第48-51页
        (三)“视”听之娱:古典文学名著的网游化第51-53页
    二、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经典图像化的逻辑理据第53-59页
        (一)经济动因:消费社会的全面来临与图像文化的兴起第53-55页
        (二)内在驱力:读者视觉感官的本能需求与审美趣味的变迁第55-57页
        (三)技术支持:电子媒介的发展与大众传媒的崛起第57-59页
    三、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经典图像化的阅读转向第59-64页
        (一)阅读状态:从“静观沉思”到“片刻体验”第59-60页
        (二)阅读对象:从“意象品味”到“视像浏览”第60-62页
        (三)阅读性质:从欣赏性阅读到消费性阅读第62-64页
第三章 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图像叙事第64-79页
    一、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经典图像叙事的话语优势第64-68页
        (一)言说优势:形象的直观性第64-65页
        (二)本体优势:符号的隐喻性第65-66页
        (三)接受优势:理解的多义性第66-68页
    二、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经典图像叙事存在的局限第68-73页
        (一)“真实性”消解第68-69页
        (二)“深度意义”解构第69-71页
        (三)“艺术常态”变异第71-73页
    三、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经典“图文”互文的运行机制第73-79页
        (一)图文冲突机制第73-75页
        (二)图文互补机制第75-77页
        (三)图文转化机制第77-79页
第四章 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命运与归宿第79-91页
    一、“伟大时代为何难觅伟大作品”第79-83页
    二、文学“死亡”抑或“终结”?第83-87页
    三、文学经典走向“再经典化”与“泛经典化”第87-91页
结语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9页
致谢第109-111页
附录 A: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双效抗氧化酶的放射防护效应
下一篇:气管导管内壁清理术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