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9-16页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2. 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四) 主要创新点 | 第14-16页 |
二、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一) 地方化、去地方化、再地方化 | 第16-18页 |
1. 地方化 | 第16-17页 |
2. 去地方化 | 第17-18页 |
3. 再地方化 | 第18页 |
(二) 空间外部性 | 第18-20页 |
(三) 再地方化与空间外部性 | 第20-22页 |
(四) 文献评述 | 第22-23页 |
三、集群企业再地方化的过程及作用机理 | 第23-30页 |
(一) 企业再地方化的协同演化过程 | 第23-25页 |
(二) 企业再地方化的效应及作用于地区转型发展的机理 | 第25-30页 |
1. 企业再地方化效应的表现 | 第25-27页 |
2. 企业再地方化的作用机理 | 第27-30页 |
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发展现状及再地方化特征 | 第30-49页 |
(一) 皖江示范区基本情况介绍 | 第30-37页 |
1. 设立背景 | 第30-31页 |
2. 设立意义 | 第31-32页 |
3. 产业布局特征 | 第32-33页 |
4. 经济发展现状 | 第33-37页 |
(二) 皖江示范区企业再地方化 | 第37-49页 |
1. 企业再地方化过程 | 第37-41页 |
2. 再地方化企业类型 | 第41-45页 |
3. 企业再地方化程度 | 第45-49页 |
五、企业再地方化效应的实证 | 第49-73页 |
(一) 外部性变化 | 第49-58页 |
1. 静态外部性测度 | 第49-50页 |
2. 动态外部性测度 | 第50-51页 |
3. 外部性变化测度 | 第51-58页 |
(二) 静态外部性与皖江示范区转型发展 | 第58-65页 |
1. 模型构建 | 第58-59页 |
2. 变量说明 | 第59-60页 |
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60-61页 |
4. 计量分析 | 第61-65页 |
(三) 动态外部性与皖江示范区转型发展 | 第65-70页 |
1. 模型构建 | 第65页 |
2. 核心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65-66页 |
3. 计量分析 | 第66-70页 |
(四) 企业再地方化效应的比较 | 第70-73页 |
1. 时期比较 | 第70-72页 |
2. 类型比较 | 第72-73页 |
六、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73-77页 |
(一)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二) 政策建议 | 第74-76页 |
(三) 尚待研究的问题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