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8-19页 |
(一)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6页 |
1. 乡村传统手工艺的研究 | 第9-11页 |
2. 集体记忆的研究 | 第11-15页 |
3. 再生产的研究 | 第15-16页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 乡村传统手工艺 | 第16页 |
2. 乡村集体记忆 | 第16-17页 |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走进传统乡村 | 第19-26页 |
(一) 春神故里—M村 | 第19页 |
(二) 探寻M村集体记忆 | 第19-26页 |
1. 古民居的“前世今生” | 第19-20页 |
2. 农耕习俗的传承与演变 | 第20-21页 |
3. “以竹为生”传统手工艺的集体记忆 | 第21-26页 |
三、乡村传统手工艺的集体记忆建构 | 第26-38页 |
(一) 乡村传统手工艺集体记忆的生发 | 第26-29页 |
1. 记忆载体的自生:口头传说与造纸作坊 | 第26-28页 |
2. 记忆主体的单一:作为农业附庸的存在 | 第28-29页 |
(二) 乡村传统手工艺集体记忆的强化 | 第29-31页 |
1. 记忆载体的重组: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 | 第29-30页 |
2. 记忆主体的异化:劳动主体的转移 | 第30-31页 |
(三) 乡村传统手工艺集体记忆的断裂 | 第31-34页 |
1. 家庭作坊的短暂回归 | 第32页 |
2. 记忆载体的缩减:记忆空间与身体实践的缺失 | 第32-33页 |
3. 记忆主体的缺位:手工艺后继乏人 | 第33-34页 |
(四) 乡村传统手工艺集体记忆的重构 | 第34-38页 |
1. 记忆载体的嬗变:记忆空间的再造与身体实践的创新 | 第35-36页 |
2. 多元记忆主体合力推动乡村传统手工艺发展 | 第36-38页 |
四、结论与讨论 | 第38-42页 |
(一) 结论 | 第38-39页 |
1. 记忆载体的单一化阻碍村落发展 | 第38页 |
2. 记忆主体的多元化促进乡村振兴 | 第38-39页 |
(二) 讨论:如何实现乡村传统手工艺与村落的协同发展 | 第39-42页 |
1. 创新记忆载体:丰富文化符号体系 | 第39-40页 |
2. 鼓励记忆主体:共同培养手工艺人 | 第40-41页 |
3. 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