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个适性质量观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论略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综述第12-17页
        1.2.1 高等学校质量观的相关研究第12-16页
        1.2.2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第16-17页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7-18页
        1.3.1 研究思路第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 相关概念界定第18-20页
        1.4.1 人才内涵第18页
        1.4.2 人才培养第18-19页
        1.4.3 人才培养质量第19-20页
第2章 什么是个适性质量观第20-27页
    2.1 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第20-22页
    2.2 个适性质量观的概念第22-23页
    2.3 个适性质量观下人才培养的特性第23-27页
第3章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遵循个适性质量观的必然第27-35页
    3.1 学校层面: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失真第27-30页
        3.1.1 育人本真的迷失第27-28页
        3.1.2 沉睡的人格第28-29页
        3.1.3 教学重“鱼”轻“渔”第29-30页
    3.2 社会层面:个体化社会人才培养现窘境第30-33页
        3.2.1 焦虑的社会第31页
        3.2.2 孤独的个体第31-33页
        3.2.3 虚假的个性第33页
    3.3 学生层面:大学生个体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第33-35页
        3.3.1 大学生寻求自身发展的愿景强烈第33-34页
        3.3.2 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第34-35页
第4章 个适性质量观下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诉求第35-43页
    4.1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生命自觉第35-37页
        4.1.1 自觉感受生命的美好第36页
        4.1.2 自觉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第36-37页
    4.2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人格唤醒第37-38页
        4.2.1 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第37-38页
        4.2.2 塑造“知行合一”的人格第38页
    4.3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智慧生成第38-40页
        4.3.1 “转知为智”第39页
        4.3.2 造就能动改造世界的智慧第39-40页
    4.4 高等学校校人才培养的社会生存第40-43页
        4.4.1 社会认知第41页
        4.4.2 职业规划第41页
        4.4.3 挫折教育第41-43页
第5章 个适性质量观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途径第43-48页
    5.1 加强生命教育,激发学生的生命自觉第43-44页
        5.1.1 以身体为起点,引导大学生关注生命健康第43页
        5.1.2 以“爱”为力量支点,共建生命互动的师生关系第43-44页
        5.1.3 以“文”化人,开设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第44页
    5.2 发展通识教育,助力学生的智慧生成第44-46页
        5.2.1 明确通识教育理念思路,以智慧生成为导向第45页
        5.2.2 通识教育课程以文化素养为内核,引导学生的全面智慧第45-46页
    5.3 完善生涯教育,提升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第46-47页
        5.3.1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生涯教育原则第46页
        5.3.2 构建系统化的生涯教育体系第46-47页
    5.4 塑造校园文化,实现学生的人格唤醒第47-48页
结论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守正:大学内部治理的价值取向--基于大学内部权力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H大学自招生学科特长与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