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1 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综述及文本框架 | 第8-14页 |
| ·“形式和实质诉求的实质差异”: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 | 第8-9页 |
| ·国内外探究教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9-10页 |
| ·国外探究教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9-10页 |
| ·国内探究教学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研究的思路 | 第10-11页 |
| ·从理论上阐述了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 | 第11页 |
| ·从实践上论述了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运行策略 | 第11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 ·文献法 | 第13页 |
| ·比较研究法 | 第13-14页 |
| ·行动研究法 | 第14页 |
| 2 高中化学实验开展探究性教学的背景分析及理论基础概述 | 第14-25页 |
| ·“化学实验探究”的内涵 | 第14-15页 |
| ·高中化学实验开展探究性教学的背景分析 | 第15-22页 |
| ·传统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第15-17页 |
| ·重知识目标,轻过程和情感目标 | 第15页 |
| ·策略单一,以教师实验为中心 | 第15-16页 |
| ·教学内容陈旧,以书本实验为中心 | 第16页 |
| ·教学评价以纸笔测验为主,过于注重量化结果 | 第16-17页 |
| ·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内容呈现新特点 | 第17-19页 |
| ·版(新)、2003 版(旧)化学教材中实验内容的变 | 第17-19页 |
| ·新教材化学实验呈现鲜明的探究性特点 | 第19页 |
| ·西方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对我国的启示 | 第19-22页 |
| ·西方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概况 | 第19-21页 |
| ·对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启示 | 第21-22页 |
| ·高中化学实验开展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 ·弗兰西斯·培根的科学实验思想 | 第22页 |
|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2-23页 |
| ·科学发现理论 | 第23-24页 |
| ·科学探究理论 | 第24-25页 |
| 3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设计原则及策略 | 第25-42页 |
|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基本结构及功能 | 第25-27页 |
|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基本结构 | 第25-26页 |
|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基本功能 | 第26-27页 |
|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 第26页 |
| ·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 第26-27页 |
|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27页 |
|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原则 | 第27-30页 |
| ·综合性原则 | 第28页 |
| ·目标性原则 | 第28-29页 |
| ·适度性原则 | 第29页 |
| ·主体性原则 | 第29页 |
| ·创造性原则 | 第29-30页 |
|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策略设计 | 第30-36页 |
| ·策略一:原理导向型教学策略 | 第30页 |
| ·策略二:样例引入型策略 | 第30-31页 |
| ·策略三:情境分析型策略 | 第31-34页 |
| ·紧密结合生活生产,从实际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 第31-32页 |
| ·从化学实验现象中找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 第32-33页 |
| ·通过分析、类比、找异同来创设问题情境 | 第33页 |
| ·通过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 第33-34页 |
| ·利用旧知识拓展迁移产生的问题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 第34页 |
| ·制造悬疑创设问题情境 | 第34页 |
| ·策略四:开放型教学策略 | 第34-36页 |
|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教学案例及效果反馈 | 第36-42页 |
| ·实验探究教学案例一:《元素周期律》 | 第36-39页 |
| ·实验探究教学案例二:《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 第39-42页 |
| 4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教学评价 | 第42-50页 |
|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的评价原则 | 第42-44页 |
| ·评价目的发展性原则 | 第42-43页 |
|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原则 | 第43页 |
| ·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原则 | 第43-44页 |
|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的评价方法 | 第44-50页 |
| ·形成性评价 | 第44-47页 |
| ·综合性评价 | 第47-50页 |
| ·化学实验能力评价 | 第47-48页 |
| ·主体性发展方面的评价 | 第48-50页 |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