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2.1.1 学生自主管理 | 第21-22页 |
2.1.2 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 第22页 |
2.1.3 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 | 第22-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3-24页 |
2.2.2 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2.2.3 西蒙决策模式理论 | 第25-26页 |
第3章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 第26-42页 |
3.1 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目前所采取的举措与取得的成效 | 第26-30页 |
3.1.1 采取的举措 | 第26-28页 |
3.1.2 取得的成效 | 第28-30页 |
3.2 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3页 |
3.2.1 学校缺乏学生管理专业人才 | 第30-31页 |
3.2.2 学校缺少自主管理评价标准 | 第31-32页 |
3.2.3 学校未形成统一管理平台 | 第32-33页 |
3.2.4 学校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33页 |
3.3 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42页 |
3.3.1 学校对学生自主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 第34-39页 |
3.3.2 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未充分发挥作用 | 第39页 |
3.3.3 各方参与管理平台建设意识不强 | 第39-40页 |
3.3.4 学校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和规划 | 第40-42页 |
第4章 国外与国内其它高校学生自主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42-48页 |
4.1 国外学生自主管理概况 | 第42-43页 |
4.1.1 美国安妮阿伦德尔社区学院:采用“一站式”服务 | 第42页 |
4.1.2 加拿大乔治亚学院:启用“颠覆式创新”模式 | 第42-43页 |
4.1.3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实行“导师制”管理模式 | 第43页 |
4.2 国内其它地区学生自主管理概况 | 第43-45页 |
4.2.1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构建管理执行力 | 第43-44页 |
4.2.2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 | 第44页 |
4.2.3 江苏沙洲职业工学院:打造学生班主任模式 | 第44-45页 |
4.3 经验借鉴 | 第45-48页 |
4.3.1 加强以学生为本的自主管理机制 | 第45页 |
4.3.2 注重培养学生德育教育 | 第45-46页 |
4.3.3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第46页 |
4.3.4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 第46-48页 |
第5章 进一步加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对策分析 | 第48-58页 |
5.1 转变提升学生自主管理理念 | 第48-50页 |
5.1.1 建立健全学生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 第48-49页 |
5.1.2 打造“专业型”学生管理团队 | 第49页 |
5.1.3 加强管理人员能力和技能培训 | 第49-50页 |
5.2 健全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建设 | 第50-53页 |
5.2.1 加强日常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 第51页 |
5.2.2 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 第51-52页 |
5.2.3 开展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 第52-53页 |
5.3 搭建学生自主管理网络平台 | 第53-55页 |
5.3.1 引导各方资源参与平台建设 | 第53-54页 |
5.3.2 提升学生参与度 | 第54页 |
5.3.3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互 | 第54-55页 |
5.4 完善学生自主管理环境和条件 | 第55-58页 |
5.4.1 加大自主管理经费投入 | 第55-56页 |
5.4.2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 第56-57页 |
5.4.3 鼓励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办学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