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会计论文--审计论文--各类审计论文--内部审计论文

S公司采购业务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案例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11页
        1.2.2 现实意义第11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1-15页
        1.3.1 国外相关研究回顾第11-13页
        1.3.2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第13-14页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5-17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17-18页
        1.5.1 创新点第17页
        1.5.2 不足之处第17-18页
2.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第18-25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8-19页
        2.1.1 内部审计的概念第18页
        2.1.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涵义第18-19页
    2.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基本理论第19-22页
        2.2.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第19-20页
        2.2.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职能第20-21页
        2.2.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第21-22页
    2.3 企业采购业务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第22-25页
        2.3.1 企业采购业务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第22页
        2.3.2 企业采购业务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条件第22-23页
        2.3.3 企业采购业务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程序第23-25页
3.S公司采购业务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案例分析第25-43页
    3.1 S公司基本情况第25-27页
    3.2 S公司采购业务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分析第27-35页
        3.2.1 审计准备阶段第28-31页
        3.2.2 审计实施阶段第31-34页
        3.2.3 审计报告阶段第34-35页
        3.2.4 后续追踪审计阶段第35页
    3.3 S公司采购业务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第35-40页
        3.3.1 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不合理且专业素质较低第35-36页
        3.3.2 风险评估不足第36-38页
        3.3.3 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单一、落后第38-39页
        3.3.4 未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第39页
        3.3.5 后续审计工作落实不到位第39-40页
    3.4 S公司采购业务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成因剖析第40-43页
        3.4.1 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第40-41页
        3.4.2 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第41页
        3.4.3 审计技术方法制约第41页
        3.4.4 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低第41-42页
        3.4.5 后续追踪审计不严第42-43页
4.S公司采购业务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改进对策第43-50页
    4.1 加强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第43-45页
        4.1.1 充实内部审计人才力量第43页
        4.1.2 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第43-44页
        4.1.3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培训第44-45页
    4.2 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第45-47页
        4.2.1 强化风险意识第45页
        4.2.2 建立全面的风险数据库第45-46页
        4.2.3 对公司风险实施动态评估第46页
        4.2.4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第46-47页
        4.2.5 建立公司风险量化模型第47页
    4.3 改进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第47-48页
        4.3.1 提高风险评估的方法第48页
        4.3.2 加强对计算机审计技术的使用第48页
    4.4 加强后续审计,促进审计问题落实第48-50页
        4.4.1 界定部门职责,有计划推进后续审计第49页
        4.4.2 加强审计建议的落实,实施动态跟踪第49-50页
5.结论与展望第50-51页
    5.1 结论第50页
    5.2 展望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PO审计风险评估优化研究--以A所审计G制造企业为例
下一篇:审计师声誉、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债务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