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股权激励的基础理论 | 第18-24页 |
2.1 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页 |
2.1.2 人力资本产权理论 | 第18-19页 |
2.1.3 剩余索取权理论 | 第19页 |
2.1.4 管理激励理论 | 第19-20页 |
2.2 股权激励制度设计的要素 | 第20-24页 |
2.2.1 激励模式 | 第20-21页 |
2.2.2 激励对象 | 第21-22页 |
2.2.3 激励数量 | 第22页 |
2.2.4 行权价格 | 第22页 |
2.2.5 激励期限 | 第22-23页 |
2.2.6 激励条件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我国股权激励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第24-30页 |
3.1 我国股权激励的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3.1.1 雏形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1998年) | 第24页 |
3.1.2 导入期(I998至2005年) | 第24-25页 |
3.1.3 发展期(2005年9月至今) | 第25页 |
3.2 股权激励数量分析 | 第25-26页 |
3.3 股权激励行业分布 | 第26-29页 |
3.4 模式选择分析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用友网络的股权激励制度简介 | 第30-37页 |
4.1 用友网络公司概况 | 第30-31页 |
4.2 用友网络第一次股权激励方案 | 第31-33页 |
4.3 用友网络第二次股权激励方案 | 第33-34页 |
4.4 用友网络第三次股权激励方案 | 第34-35页 |
4.5 用友网络第四次股权激励方案 | 第35-37页 |
第五章 用友网络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分析 | 第37-55页 |
5.1 财务指标分析 | 第37-45页 |
5.1.1 盈利能力分析 | 第37-39页 |
5.1.2 营运能力分析 | 第39-41页 |
5.1.3 偿债能力分析 | 第41-43页 |
5.1.4 发展能力分析 | 第43-45页 |
5.2 市场反应分析 | 第45-48页 |
5.3 研发能力分析 | 第48-51页 |
5.4 人员流动分析 | 第51-52页 |
5.5 用友网络股权激励制度的评价 | 第52-55页 |
5.5.1 用友网络股权激励制度的优点 | 第52-53页 |
5.5.2 用友网络股权激励制度的缺点 | 第53-55页 |
第六章 基于用友网络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启示 | 第55-59页 |
6.1 优化股权激励制度的设计 | 第55-57页 |
6.1.1 合理确定股权激励对象的范围 | 第55页 |
6.1.2 合理选择股权激励模式 | 第55-56页 |
6.1.3 合理确定行权价格 | 第56页 |
6.1.4 合理设计业绩指标 | 第56-57页 |
6.2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 第57页 |
6.3 提高外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 第57-59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