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植物内生菌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1.1 宿主植物对内生菌的影响 | 第13页 |
1.1.1.1 植物的品种和生长环境对内生菌的影响 | 第13页 |
1.1.1.2 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期对内生菌的影响 | 第13页 |
1.1.2 内生菌对植物的影响 | 第13-15页 |
1.1.2.1 促进植物生长 | 第13-14页 |
1.1.2.2 促进药材有效成分的累积 | 第14页 |
1.1.2.3 具有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成分或药理作用 | 第14-15页 |
1.1.3 植物内生菌的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1.1.3.1 抑菌活性 | 第15页 |
1.1.3.2 抗氧化活性 | 第15页 |
1.1.3.3 杀虫活性 | 第15-16页 |
1.1.3.4 抗肿瘤活性 | 第16页 |
1.1.3.5 抗病毒活性 | 第16页 |
1.1.3.6 免疫调节活性 | 第16-17页 |
1.2 竹叶兰药理活性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1 抑菌活性 | 第17页 |
1.2.2 抗氧化活性 | 第17-18页 |
1.2.3 抗病毒活性 | 第18页 |
1.2.4 抗肿瘤活性 | 第18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1.4 研究特色、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竹叶兰内生菌的分离鉴定 | 第19-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19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19-20页 |
2.1.3 竹叶兰样本来源 | 第20页 |
2.1.4 培养基 | 第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2.2.1 竹叶兰的清洗处理 | 第20-21页 |
2.2.2 竹叶兰的表面消毒和内生菌的分离 | 第21页 |
2.2.3 竹叶兰内生菌的纯化及保藏 | 第21-22页 |
2.2.4 竹叶兰内生菌的鉴定 | 第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9页 |
2.3.1 竹叶兰内生菌的分离纯化结果 | 第22-27页 |
2.3.2 竹叶兰内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7-29页 |
2.3.3 竹叶兰内生菌活性菌株TJ-3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竹叶兰内生真菌TJ-1、TJ-2、TJ-3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30-37页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0-31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3.1.3 供试液的制备 | 第31页 |
3.2 内生真菌TJ-1、TJ-2、TJ-3发酵产物对铁离子(Fe~(3+))还原力测定 | 第31-33页 |
3.2.1 试液的制备 | 第31-32页 |
3.2.2 实验步骤 | 第32页 |
3.2.3 实验结果 | 第32-33页 |
3.3 内生真菌TJ-1、TJ-2、TJ-3发酵产物对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第33-34页 |
3.3.1 试剂的制备 | 第33页 |
3.3.2 实验步骤 | 第33-34页 |
3.3.3 实验结果 | 第34页 |
3.4 内生真菌TJ-1、TJ-2、TJ-3发酵产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第34-36页 |
3.4.1 试液的制备 | 第35页 |
3.4.2 实验步骤 | 第35页 |
3.4.3 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竹叶兰内生真菌TJ-1、TJ-2、TJ-3抑菌活性研究 | 第37-45页 |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7页 |
4.1.1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4.1.2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7-40页 |
4.2.1 试液及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 第37-38页 |
4.2.2 菌种来源 | 第38页 |
4.2.3 抑细菌活性测试(牛津杯法) | 第38-39页 |
4.2.4 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第39页 |
4.2.5 抑真菌活性测试(平板对峙法) | 第39页 |
4.2.6 抑真菌活性测试(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 | 第39-40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0-43页 |
4.3.1 竹叶兰内生真菌TJ-1、TJ-2、TJ-3发酵产物抑细菌活性测试结果 | 第40-41页 |
4.3.2 竹叶兰内生真菌TJ-1、TJ-2、TJ-3发酵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结果 | 第41页 |
4.3.3 竹叶兰内生真菌TJ-1、TJ-2、TJ-3的抑真菌效果(平板对峙法) | 第41-42页 |
4.3.4 竹叶兰内生真菌TJ-1、TJ-2、TJ-3发酵产物的抑真菌效果(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竹叶兰内生真菌TJ-1、TJ-2、TJ-3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 第45-50页 |
5.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5-46页 |
5.1.1 实验仪器 | 第45-46页 |
5.1.2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5.2.1 试液配制方法 | 第46-47页 |
5.2.2 竹叶兰内生真菌TJ-1、TJ-2、TJ-3发酵产物抗AChE活性的初筛 | 第47页 |
5.2.3 竹叶兰内生真菌TJ-1、TJ-2、TJ-3发酵产物抗AChE活性的复筛 | 第47-48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49页 |
5.3.1 竹叶兰内生真菌TJ-1、TJ-2、TJ-3发酵产物抗AChE活性的初筛结果 | 第48页 |
5.3.2 竹叶兰内生真菌TJ-1、TJ-2、TJ-3发酵产物抗AChE活性的复筛结果 | 第48-4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件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