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言 | 第7-13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7页 |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7-8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8-13页 |
第一章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问题与原因及研究现状与解决方案 | 第13-21页 |
第一节 诗歌教学中的问题 | 第13-17页 |
一、价值取向的非文学性 | 第13-14页 |
二、教学的主观化 | 第14-15页 |
三、文本解读的偏差 | 第15-17页 |
四、理论术语的无效使用 | 第17页 |
第二节 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17-21页 |
一、功利主义教学环境磨灭教育理想 | 第18页 |
二、对语文本体的偏离 | 第18-19页 |
三、缺失新的文学理论资源的输入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教材的新批评文本细读实践 | 第21-45页 |
第一节 新批评文本细读的来源与基本理论 | 第21-24页 |
一、文本细读的概念来源与解说 | 第21-22页 |
二、新批评略说 | 第22-23页 |
三、新批评在中国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新批评文本细读基本概念的阐释 | 第24-28页 |
一、张力 | 第24-25页 |
二、戏剧化 | 第25-26页 |
三、反讽 | 第26页 |
四、悖论 | 第26-27页 |
五、隐喻 | 第27页 |
六、复义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基于新批评文本细读理论的古体诗文本细读 | 第28-35页 |
一、《将进酒》的戏剧性与反讽 | 第29-30页 |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浪漫反讽、隐喻与悖论 | 第30-31页 |
三、《关雎》的复义和戏剧性 | 第31-32页 |
四、《秋兴八首》(其一)的复义与张力 | 第32-33页 |
五、《杂诗》的张力 | 第33-35页 |
第四节 基于新批评文本细读理论的新诗文本细读 | 第35-40页 |
一、《雨巷》的多重解读、意象与象征 | 第35-39页 |
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反讽 | 第39-40页 |
第五节 关于新批评对教材诗歌文本解读适用性的辩护 | 第40-42页 |
第六节 细读的常规操作方式 | 第42-45页 |
第三章 基于新批评文本细读理论的教学策略研究 | 第45-68页 |
第一节 回到语言,从语言开始——《念奴娇》教材解读的历史透视 | 第45-50页 |
一、教材编排的演进 | 第45-48页 |
二、教材注释的变化 | 第48-49页 |
三、对语言本体的回归 | 第49-50页 |
第二节 从文本本位的细读法看非指示性教学 | 第50-55页 |
一、尊重文本阅读的原初性 | 第50-52页 |
二、理论与实践的交点——文本理解的关节点 | 第52页 |
三、课堂深度的推进 | 第52-55页 |
第三节 文本细读的复义与悖论理论对多元解读理论的启示 | 第55-58页 |
一、多元解读的定义 | 第55-56页 |
二、多元解读的合理性 | 第56页 |
三、无标准、无归宿的多元解读 | 第56-57页 |
四、让多元解读回归文本 | 第57-58页 |
第四节 互文性教学:文本细读的语境理论的启示 | 第58-62页 |
一、互文之界定 | 第59页 |
二、课堂教学中的互文性 | 第59-61页 |
三、高考题中的互文性 | 第61-62页 |
第五节 文本细读理论与语文阅读教育的结合 | 第62-68页 |
一、读出节奏 | 第62-64页 |
二、读出深意 | 第64-65页 |
三、读出必然 | 第65-66页 |
四、在玩中读 | 第66-68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68-74页 |
第一节 新批评文本细读理论对诗歌教学的意义 | 第68-71页 |
一、普遍的适应性 | 第68-69页 |
二、文学批评的客观性 | 第69页 |
三、教学的有效性 | 第69-71页 |
第二节 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 第71-74页 |
一、优点 | 第71-72页 |
二、缺点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后记 | 第78-79页 |
附录A | 第79-81页 |
附录B | 第81-83页 |
附录C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