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1.3 研究问题 | 第11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6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7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37页 |
2.1 高中应用题的概述 | 第14-19页 |
2.1.1 课标及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 | 第14页 |
2.1.2 数学应用题的界定 | 第14-16页 |
2.1.3 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及策略 | 第16页 |
2.1.4 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2.1.5 高中应用题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2.2 数学应用题中的建模过程 | 第19-22页 |
2.2.1 数学建模的界定 | 第19-20页 |
2.2.2 数学建模的步骤及意义 | 第20-21页 |
2.2.3 数学建模与解应用题的关系 | 第21-22页 |
2.3 数学应用题的表征 | 第22-25页 |
2.3.1 表征的含义及分类 | 第22-24页 |
2.3.2 外部表征及其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 第24-25页 |
2.4 高考应用题的研究概述 | 第25-36页 |
2.4.1 高考数学应用题考查内容和题型 | 第25-26页 |
2.4.2 高考数学应用题的特点 | 第26-30页 |
2.4.3 高考应用题命制的研究 | 第30-36页 |
2.5 小结 | 第36-37页 |
2.5.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36页 |
2.5.2 本研究的特色 | 第36-37页 |
第三章 高考应用题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7-69页 |
3.1 评价指标的提出 | 第37-44页 |
3.1.1 指标 1:表达的简洁性 | 第37-38页 |
3.1.2 指标 2:语言的准确性 | 第38页 |
3.1.3 指标 3:图表的精确性 | 第38页 |
3.1.4 指标 4:设问的层次性 | 第38-39页 |
3.1.5 指标 5:背景的通俗性 | 第39页 |
3.1.6 指标 6:背景的公平性 | 第39页 |
3.1.7 指标 7:背景的积极性 | 第39-40页 |
3.1.8 指标 8:数据的合理性 | 第40页 |
3.1.9 指标:9:问题的真实性 | 第40-41页 |
3.1.10 指标 10:知识的主干性 | 第41页 |
3.1.11 指标 11:知识的丰富性 | 第41-42页 |
3.1.12 指标 12:建模的数学化层次 | 第42-43页 |
3.1.13 指标 13:计算的适量性 | 第43页 |
3.1.14 指标 14:结果的确定性 | 第43页 |
3.1.15 指标 15:结论的合理性 | 第43-44页 |
3.1.16 指标 16:问题解决的基础性. | 第44页 |
3.2 对一线教师及命题专家的调查和访谈 | 第44-55页 |
3.2.1 一线教师的问卷调查 | 第45-48页 |
3.2.2 一线教师追踪访谈 | 第48-53页 |
3.2.3 专家访谈 | 第53-55页 |
3.3 评价指标的分类与细化 | 第55-69页 |
3.3.1 评价指标的提出与归类 | 第55-57页 |
3.3.2 指标的细化与说明 | 第57-66页 |
3.3.3 指标的赋分与量化 | 第66-69页 |
第四章 高考应用题分析 | 第69-82页 |
4.1 例 4-1:14 年江苏高考第18题应用题 | 第69-72页 |
4.2 例 4-2:13 年江苏高考第18题应用题 | 第72-75页 |
4.3 例 4-3:12 年江苏高考第17题应用题 | 第75-77页 |
4.4 例 4-4:09 年江苏高考第19题应用题 | 第77-82页 |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 第82-88页 |
5.1 研究结果 | 第82-83页 |
5.1.1 高考数学应用题的评价体系 | 第82-83页 |
5.1.2 江苏高考应用题的质量稳步提高 | 第83页 |
5.2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83-87页 |
5.2.1 对高考应用题编制的建议 | 第83-84页 |
5.2.2 对应用题教学的建议 | 第84-87页 |
5.3 研究反思与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91-92页 |
附录 | 第92-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