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干线协调优化控制系统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城市交通的现状 | 第10-11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交通协调控制发展概况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2章 交通协调控制的基本理论 | 第18-24页 |
2.1 交通信号的控制参数 | 第18-20页 |
2.2 控制系统的评价指标 | 第20-21页 |
2.3 协调控制的分类与特点 | 第21-22页 |
2.4 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依据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交通干线协调控制系统模型建立 | 第24-38页 |
3.1 交通干线系统协调控制的理论分析 | 第24-28页 |
3.1.1 干线系统的基本描述 | 第24-26页 |
3.1.2 干线系统的形成因素和特性 | 第26-27页 |
3.1.3 干线协调控制的约束条件 | 第27-28页 |
3.2 干线系统的相位划分 | 第28页 |
3.3 交通干线控制系统的车流模型的建立 | 第28-31页 |
3.4 交通干线控制系统中延误模型的建立 | 第31-37页 |
3.4.1 协调相位的延误模型 | 第31-34页 |
3.4.2 非协调相位的延误模型 | 第34-35页 |
3.4.3 干线系统的总延误模型 | 第35-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基于历史最优位置加权的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38-49页 |
4.1 粒子群算法 | 第38-39页 |
4.1.1 基本原理 | 第38-39页 |
4.1.2 基本粒子群算流程 | 第39页 |
4.2 PSO算法的改进 | 第39-42页 |
4.3 基于最优位置加权的PSO优化算法 | 第42-48页 |
4.3.1 算法原理 | 第42-43页 |
4.3.2 典型测试函数验证 | 第43-44页 |
4.3.3 典型测试函数验证 | 第44-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基于改进的粒子群算法的路况仿真 | 第49-59页 |
5.1 实验背景 | 第49-52页 |
5.1.1 数据调研 | 第49-50页 |
5.1.2 路段信息 | 第50-52页 |
5.2 交通干线系统协调优化 | 第52-58页 |
5.2.1 算法设计 | 第52-53页 |
5.2.2 实验步骤 | 第53-54页 |
5.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