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法与教学组织论文

中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18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8-9页
    1.2 研究的目的第9页
    1.3 研究的意义第9-10页
        1.3.1 理论意义第9页
        1.3.2 实践意义第9-10页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0-11页
        1.4.1 非言语行为第10-11页
        1.4.2 教师非言语行为第11页
    1.5 相关研究综述第11-14页
        1.5.1 国外有关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研究第11-13页
        1.5.2 国内有关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研究第13-14页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第14-15页
    1.7 研究方法第15-18页
        1.7.1 文献法第15页
        1.7.2 访谈法第15页
        1.7.3 课堂观察法第15-18页
第2章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概述第18-26页
    2.1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理论基础第18-19页
        2.1.1 教育教学理论——师生交往理论第18页
        2.1.2 教育心理学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第18-19页
        2.1.3 教育美学理论第19页
    2.2 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基本表现第19-22页
        2.2.1 面势语第19-20页
        2.2.2 身势语第20-21页
        2.2.3 距离语第21-22页
    2.3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功能第22-23页
        2.3.1 支持功能第22页
        2.3.2 替代功能第22-23页
        2.3.3 管理控制功能第23页
        2.3.4 榜样功能第23页
    2.4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运用原则第23-26页
        2.4.1 自然得体原则第24页
        2.4.2 因人而异原则第24页
        2.4.3 尊重性原则第24-25页
        2.4.4 协调性原则第25-26页
第3章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运用现状及结果分析第26-38页
    3.1 教师和学生对非言语行为的认识和态度第26-27页
        3.1.1 学生对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认识第26页
        3.1.2 教师对自己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认识第26-27页
    3.2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运用现状第27-32页
        3.2.1 教师象征性动作的课堂运用现状及功能第27-28页
        3.2.2 教师说明性动作的课堂运用现状及功能第28-29页
        3.2.3 教师表露性动作的课堂运用现状及功能第29-30页
        3.2.4 教师适应性动作的课堂运用现状与功能第30页
        3.2.5 教师体调性动作的课堂运用现状及功能第30-31页
        3.2.6 教师距离性动作的课堂运用现状及功能第31-32页
    3.3 教师在使用课堂非言语行为上存在的问题第32-34页
        3.3.1 教师对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认识不足第32页
        3.3.2 教师对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运用不当第32-34页
    3.4 教师非言语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4-38页
        3.4.1 教师自身因素第34-36页
        3.4.2 外部原因第36-38页
第4章 改善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策略第38-44页
    4.1 更新教师教育理念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第38页
    4.2 提高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能力第38-40页
        4.2.1 加强非言语行为相关知识的学习第39页
        4.2.2 进行非言语行为的相关训练第39页
        4.2.3 提升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技巧第39-40页
    4.3 多采用积极的非言语行为慎用消极的非言语行为第40-41页
    4.4 多渠道缓解教师压力第41页
    4.5 增加教师非言语行为相关培训完善教师培养机制第41-44页
结束语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附录第50-54页
    附录A:课堂观察记录表第50-52页
    附录B:访谈提纲第52-54页
致谢第54-5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校本地理课程纲要的编制--以青海湟川中学为例
下一篇:基于合作学习的初中数学校本资源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