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 资料来源说明 | 第17页 |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图 | 第17-19页 |
1.4.1 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1.5.2 本文的不足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1-33页 |
2.1 新型研发机构的相关理论 | 第21-27页 |
2.1.1 新型研发机构的概念 | 第21-23页 |
2.1.2 新型研发机构的特征 | 第23-25页 |
2.1.3 新型研发机构的组织模式 | 第25-27页 |
2.2 创新价值链的相关理论 | 第27-29页 |
2.2.1 创新价值链的概念 | 第27-28页 |
2.2.2 创新价值链的成因 | 第28-29页 |
2.2.3 创新价值链的结构 | 第29页 |
2.3 知识转化的相关理论 | 第29-31页 |
2.3.1 知识转化的概念 | 第29-30页 |
2.3.2 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 | 第30-31页 |
2.4 文献述评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新型研发机构组织模式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50页 |
3.1 新型研发机构组织模式分类状况及存在问题 | 第33-36页 |
3.1.1 基于建设主体的新型研发机构的组织模式 | 第33-35页 |
3.1.2 基于建设主体进行模式分类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3.2 创新价值链中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 | 第36-38页 |
3.3 基于创新价值链的新型研发机构组织模式分类 | 第38-47页 |
3.3.1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 第38-40页 |
3.3.2 资料选择 | 第40页 |
3.3.3 资料分析 | 第40-44页 |
3.3.4 组织模式及知识转化机制分析 | 第44-47页 |
3.4 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新型研发机构组织模式实施效果比较 | 第50-61页 |
4.1 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的组织模式识别和界定 | 第50页 |
4.2 研究假说及研究方法 | 第50-51页 |
4.2.1 研究假说 | 第50页 |
4.2.2 研究方法 | 第50-51页 |
4.3 样本数据说明及统计描述 | 第51-56页 |
4.3.1 样本数据说明 | 第51页 |
4.3.2 自变量的选择 | 第51-52页 |
4.3.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52-56页 |
4.4 模型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4.5 实证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启示及政策建议 | 第61-65页 |
5.1 启示 | 第61-62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62-65页 |
5.2.1 创建知识共同化平台,推动科研知识向市场知识转化 | 第62-63页 |
5.2.2 创建知识表出化平台,凝聚机构内部分散化知识 | 第63页 |
5.2.3 创建知识内在化平台,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交流 | 第63-64页 |
5.2.4 创建知识联结化平台,整合科研资源与社会资本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