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4.1 理论分析 | 第15页 |
1.4.2 混合学习环境中大学生的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现状调查 | 第15-16页 |
1.4.3 大学生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学习分析干预框架设计 | 第16页 |
1.4.4 大学生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学习分析干预框架的应用 | 第16页 |
1.4.5 大学生在线自我调节学习分析干预框架的应用效果分析 | 第16-17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 文章结构 | 第19-21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1-33页 |
2.1 混合学习环境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1-24页 |
2.1.1 “混合学习环境”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2.1.2 “混合学习环境”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页 |
2.2 “学习分析”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4-28页 |
2.2.1 “学习分析”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2.2.2 “学习分析”国外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2.3 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8-33页 |
2.3.1 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国内研究综述 | 第28-30页 |
2.3.2 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国外研究综述 | 第30-33页 |
第3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33-39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33-35页 |
3.1.1 因材施教理论 | 第33-34页 |
3.1.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34页 |
3.1.3 掌握学习理论 | 第34页 |
3.1.4 三元交互理论 | 第34-35页 |
3.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5-39页 |
3.2.1 混合学习 | 第35-36页 |
3.2.2 混合学习环境 | 第36页 |
3.2.3 学习分析 | 第36-37页 |
3.2.4 学习干预 | 第37-38页 |
3.2.5 学习分析干预框架 | 第38页 |
3.2.6 自我调节学习 | 第38-39页 |
第4章 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学习分析干预框架设计 | 第39-53页 |
4.1 混合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4.1.1 学习者个人在线学习任务不明确 | 第39页 |
4.1.2 学习者个人在线学习时间没保证 | 第39页 |
4.1.3 学习者在线学习自我监控不足 | 第39页 |
4.1.4 学习者在线学习自我反思不足 | 第39-40页 |
4.2 混合学习环境下课程的前期设计 | 第40-46页 |
4.2.1 课程的介绍及教学计划 | 第40-41页 |
4.2.2 学习平台介绍 | 第41-42页 |
4.2.3 学习对象分析 | 第42页 |
4.2.4 教学目标分析 | 第42页 |
4.2.5 学习内容设计 | 第42-43页 |
4.2.6 学习活动设计 | 第43-46页 |
4.3 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学习分析干预框架设计 | 第46-53页 |
4.3.1 学习分析干预原则 | 第46-47页 |
4.3.2 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学习分析干预框架设计 | 第47-53页 |
第5章 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学习分析干预框架应用研究 | 第53-77页 |
5.1 实验前期准备 | 第53-56页 |
5.1.1 问卷的设计 | 第53-56页 |
5.1.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建立 | 第56页 |
5.2 实验实施方案 | 第56-66页 |
5.2.1 实验目的 | 第56页 |
5.2.2 实验对象 | 第56页 |
5.2.3 实验假设 | 第56-57页 |
5.2.4 实验变量 | 第57页 |
5.2.5 实验过程 | 第57-66页 |
5.3 实验数据分析 | 第66-75页 |
5.3.1 调查问卷数据的录入与分析 | 第66-69页 |
5.3.2 访谈数据的录入与分析 | 第69-70页 |
5.3.3 实验组对照组学生成绩对比分析 | 第70页 |
5.3.4 实验组对学习分析干预框架应用的满意度分析 | 第70-75页 |
5.4 实验结论 | 第75-77页 |
5.4.1 本研究构建的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干预框架对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 第75页 |
5.4.2 本研究构建的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干预框架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具有促进作用 | 第75-77页 |
第6章 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77页 |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77-7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95页 |
附录1 | 第83-85页 |
附录2 | 第85-87页 |
附录3 | 第87-91页 |
附录4 | 第91-93页 |
附录5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