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4-16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太湖新城发展集团薪酬体系现状及分析 | 第19-30页 |
2.1 太湖新城发展集团简介 | 第19-21页 |
2.1.1 太湖新城发展集团发展现状 | 第19页 |
2.1.2 太湖新城发展集团组织结构及人员情况 | 第19-21页 |
2.2 太湖新城发展集团薪酬体系现状 | 第21-25页 |
2.2.1 工资 | 第22-23页 |
2.2.2 奖金 | 第23-24页 |
2.2.3 福利 | 第24-25页 |
2.3 太湖新城发展集团现有薪酬体系分析 | 第25-29页 |
2.3.1 现有薪酬体系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匹配程度分析 | 第25-26页 |
2.3.2 现有薪酬体系的内部公平性分析 | 第26-27页 |
2.3.3 现有薪酬体系的外部公平性分析 | 第27-28页 |
2.3.4 现有薪酬体系的个人公平性分析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太湖新城集团薪酬管理的优化设计 | 第30-42页 |
3.1 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 第30-33页 |
3.1.1 设计原则 | 第30-32页 |
3.1.2 设计策略 | 第32-33页 |
3.2 职位分析 | 第33-34页 |
3.2.1 职位分析的内涵 | 第33页 |
3.2.2 职位分析的方法和作用 | 第33-34页 |
3.3 职位评价 | 第34-35页 |
3.3.1 职位评价的方法选择 | 第34页 |
3.3.2 职位的评价体系 | 第34-35页 |
3.4 薪酬的调查与定位 | 第35-37页 |
3.5 薪酬结构设计 | 第37-41页 |
3.5.1 岗位总量薪资标准 | 第37页 |
3.5.2 岗位薪点工作与绩效工作比例 | 第37-38页 |
3.5.3 薪资项目 | 第38页 |
3.5.4 薪资级别 | 第38-39页 |
3.5.5 薪酬档位 | 第39-40页 |
3.5.6 工龄补贴 | 第40页 |
3.5.7 学历补贴标准 | 第40-41页 |
3.5.8 职称(技能)补贴标准 | 第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太湖新城发展集团薪酬体系的实施策略 | 第42-50页 |
4.1 薪酬体系实施的注意事项 | 第42-44页 |
4.1.1 树立正确的薪酬理念 | 第42-43页 |
4.1.2 重视改革中的心理因素 | 第43页 |
4.1.3 加强员工观念的转变 | 第43-44页 |
4.1.4 坚持走民主改革程序 | 第44页 |
4.2 薪酬体系实施途径 | 第44-48页 |
4.2.1 建立以岗位工资制为主的薪酬体系 | 第44-45页 |
4.2.2 建立与市场劳动力水平接轨的薪酬标准 | 第45-46页 |
4.2.3 建立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员工多通道发展的薪酬体系 | 第46页 |
4.2.4 强化考核手段加大绩效考核力度 | 第46-47页 |
4.2.5 优化设计灵活合理的福利制度 | 第47-48页 |
4.2.6 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 第4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太湖新城集团薪酬体系的保障措施 | 第50-54页 |
5.1 决策层面的保障 | 第50-51页 |
5.1.1 提高决策人员对薪酬管理的认知度 | 第50-51页 |
5.1.2 提高决策层对薪酬体系改革的参与度 | 第51页 |
5.2 执行层面的保障 | 第51-52页 |
5.2.1 制定薪酬体系实施细则 | 第51-52页 |
5.2.2 保障薪酬体系改革环境稳定 | 第52页 |
5.3 操作层面的保障 | 第52-53页 |
5.3.1 加强对基层薪酬管理人员的培训 | 第52-53页 |
5.3.2 建立信息反馈和控制系统 | 第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