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縮略符号说明 | 第8-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9页 |
1.1 高血脂症 | 第9-11页 |
1.1.1 高血脂症的分类 | 第9页 |
1.1.2 临床降血脂药物 | 第9-11页 |
1.2 绞股蓝的主要成分及药用价值 | 第11-13页 |
1.2.1 绞股蓝的主要成分 | 第11-12页 |
1.2.2 绞股蓝的药用价值 | 第12-13页 |
1.3 茶叶降血脂功效研究 | 第13-16页 |
1.3.1 茶叶中的降血脂成分 | 第13-15页 |
1.3.2 黑茶的降血脂特性 | 第15-16页 |
1.4 降血脂茶饮料的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1.4.1 饮料工业的发展历程 | 第16页 |
1.4.2 降血脂茶饮料市场前景 | 第16-17页 |
1.5 论文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体外降脂评价模型的建立及黑茶的筛选 | 第19-31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19-20页 |
2.1.1 细胞株 | 第19页 |
2.1.2 材料与试剂 | 第19-20页 |
2.1.3 仪器与设备 | 第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2.2.1 细胞培养 | 第20页 |
2.2.2 细胞存活率的测定 | 第20页 |
2.2.3 细胞内脂质的含量测定 | 第20-21页 |
2.2.4 体外高脂细胞模型的建立 | 第21页 |
2.2.5 细胞形态观察 | 第21页 |
2.2.6 茶样检测 | 第21页 |
2.2.7 黑茶潜在降血脂功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21页 |
2.2.8 黑茶水提物的制备 | 第21页 |
2.2.9 黑茶提取物的体外降脂试验 | 第21-22页 |
2.2.10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9页 |
2.3.1 黑茶各成分含量及其相关矩阵 | 第22-23页 |
2.3.2 黑茶潜在降血脂功效的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2.3.3 样品潜在降血脂功效的模型评价结果 | 第24-25页 |
2.3.4 体外降脂细胞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2.3.5 黑茶降血脂功效的验证 | 第26-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儿茶素、茶黄素和绞股蓝皂苷协同降脂功效的研究 | 第31-43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31-32页 |
3.1.1 细胞株 | 第31页 |
3.1.2 材料与试剂 | 第31页 |
3.1.3 仪器与设备 | 第31-3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3.2.1 原料成分测定 | 第32页 |
3.2.2 细胞培养 | 第32页 |
3.2.3 细胞存活率的测定 | 第32页 |
3.2.4 细胞内脂质含量的测定 | 第32页 |
3.2.5 细胞形态观察 | 第32页 |
3.2.6 茶黄素、儿茶素、绞股蓝皂苷体外降脂试验 | 第32页 |
3.2.7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1页 |
3.3.1 茶黄素、儿茶素、绞股蓝皂苷成分分析 | 第32-33页 |
3.3.2 茶黄素、儿茶素、绞股蓝皂苷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33-35页 |
3.3.3 茶黄素、儿茶素、绞股蓝皂苷体外降脂功效的单因素试验 | 第35-36页 |
3.3.4 茶黄素、儿茶素、绞股蓝皂营体外协同降脂的响应面优化 | 第36-40页 |
3.3.5 最佳配方的协同降脂功效验证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复方黑茶饮料的调配及其安全性评价 | 第43-51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4.1.1 受试药物 | 第43页 |
4.1.2 实验动物 | 第4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4.2.1 黑茶饮料的调配 | 第43-44页 |
4.2.2 感官审评方法 | 第44页 |
4.2.3 给药方式 | 第44页 |
4.2.4 观察指标 | 第44-45页 |
4.2.5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4.3.1 黑茶饮料的配方优化 | 第45-46页 |
4.3.2 复方黑茶饮料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3 复方黑茶饮料对小鼠进食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4 复方黑茶饮料对小鼠饮水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5 复方黑茶饮料对小鼠其他行为的影u向 | 第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复方黑茶饮料的降血脂功效研究 | 第51-59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51-52页 |
5.1.1 受试药物 | 第51页 |
5.1.2 实验动物 | 第51页 |
5.1.3 动物饲料 | 第51-52页 |
5.1.4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5.1.5 仪器与设备 | 第52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5.2.1 试验设计 | 第52页 |
5.2.2 体重测定 | 第52页 |
5.2.3 Lee's指数测定 | 第52页 |
5.2.4 血液生化学指标检测 | 第52页 |
5.2.5 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 | 第52-53页 |
5.2.6 肝指数和脂肪指数测定 | 第53页 |
5.2.7 血清LEP、HL、PL、FAS、Hcy水平检测 | 第53页 |
5.2.8 数据处理 | 第5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5.3.1 复方黑茶饮料对高血脂症大鼠血脂的影响 | 第53-54页 |
5.3.2 复方黑茶饮料对高血脂症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 第54页 |
5.3.3 复方黑茶饮料对高血脂症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 第54-56页 |
5.3.4 复方黑茶对高血脂症大鼠减肥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9-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专利授权情况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