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9-3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社团的定义 | 第19页 |
2.1.2 大学生的定义 | 第19页 |
2.1.3 大学生社团的定义 | 第19-20页 |
2.2 大学生社团的类型与特征 | 第20-25页 |
2.2.1 大学生社团的类型 | 第20-23页 |
2.2.2 社团的特征 | 第23-25页 |
2.3 大学生社团的功能 | 第25-26页 |
2.3.1 加强思想修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 第25页 |
2.3.2 加强学术修养,扩展知识结构 | 第25-26页 |
2.3.3 加强实践操作,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 第26页 |
2.4 相关的理论依据 | 第26-30页 |
2.4.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6-28页 |
2.4.2 巴纳德组织协作理论 | 第28-30页 |
第3章 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以湖南省七所高校为例 | 第30-49页 |
3.1 调查的基本概况 | 第30页 |
3.2 湖南省七所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 | 第30-37页 |
3.2.1 湖南省七所高校社团的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3.2.2 湖南省七所高校社团运行情况 | 第31-32页 |
3.2.3 湖南省七所高校社团类型的构成情况 | 第32-34页 |
3.2.4 湖南省七所高校不同类型社团参与人数情况 | 第34-36页 |
3.2.5 小结 | 第36-37页 |
3.3 湖南省七所高校社团干部年级构成情况比较 | 第37-39页 |
3.3.1 学校总体社团干部年级构成比较 | 第37页 |
3.3.2 不同学校之间社团干部年级构成比较 | 第37-39页 |
3.4 不同层次学校间的社团发展情况比较 | 第39-41页 |
3.4.1 不同层次学校社团类型构成比较 | 第39-40页 |
3.4.2 不同层次学校各类社团参与人数比较 | 第40-41页 |
3.5 重点访谈情况 | 第41-49页 |
3.5.1 访谈描述 | 第41页 |
3.5.2 访谈情况 | 第41-46页 |
3.5.3 访谈情况分析 | 第46-47页 |
3.5.4 小结与讨论 | 第47-49页 |
第4章 国外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建设模式及启示 | 第49-58页 |
4.1 国外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模式探析 | 第49-54页 |
4.1.1 美国模式 | 第49-51页 |
4.1.2 英国模式 | 第51-52页 |
4.1.3 韩国模式 | 第52-54页 |
4.2 国外经验对建设我国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启示 | 第54-56页 |
4.2.1 调整社团类型结构,设立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社团 | 第54页 |
4.2.2 加强社团与校外联系,扩充经费来源渠道 | 第54-55页 |
4.2.3 设立专门的社团法律,明确社团成员的权利与义务 | 第55页 |
4.2.4 建立灵活的社团管理机制,实现社团管理效率最大化 | 第55-56页 |
4.2.5 重视社团发展,从上至下给予社团更多资源的支持 | 第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大学生社团发展建设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 第58-69页 |
5.1 大学生社团发展建设的问题及成因 | 第58-62页 |
5.1.1 学校层面 | 第58-59页 |
5.1.2 社团层面 | 第59-61页 |
5.1.3 学生自身层面 | 第61-62页 |
5.2 大学生社团发展建设的对策 | 第62-68页 |
5.2.1 从学校层面,需加大力度支持社团的发展 | 第62-64页 |
5.2.2 从社团层面,需从内外部加强社团的管理 | 第64-66页 |
5.2.3 从学生层面,需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 第66-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研究创新点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研究创新点 | 第6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79页 |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