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事故论文--交通事故处理、分析与统计论文

驾驶员事故频次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事故频次分析的宏观模型综述第13-14页
        1.2.2 事故频次分析的中观模型综述第14-15页
        1.2.3 事故频次分析的微观模型综述第15-16页
        1.2.4 现有相关研究评述第16-17页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17-18页
        1.3.1 论文研究目的第17页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 论文的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8-20页
        1.4.1 论文的主要方法第18页
        1.4.2 论文的基本思路第18-20页
2 数据处理第20-30页
    2.1 事故的总体特征分析第20-23页
        2.1.1 交通事故信息概况第20-21页
        2.1.2 事故主要分布第21-22页
        2.1.3 事故主要类型第22-23页
    2.2 数据的清洗与融合第23-26页
        2.2.1 原始事故数据集清洗第23-24页
        2.2.2 原始违规数据集清洗第24-25页
        2.2.3 数据的融合第25-26页
    2.3 事故驾驶员的特征分布第26-28页
        2.3.1 个人属性特征分布第26页
        2.3.2 车辆属性特征分布第26-27页
        2.3.3 历史违规特征分布第27页
        2.3.4 事故类型特征分布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30页
3 驾驶员事故频次的分布规律第30-46页
    3.1 驾驶员事故频次的总体分布规律第30-31页
    3.2 不同属性特征下事故频次的分布规律第31-44页
        3.2.1 个人属性特征第31-35页
        3.2.2 车辆属性特征第35-37页
        3.2.3 历史违规特征第37-40页
        3.2.4 事故类型特征第40-42页
        3.2.5 环境属性特征第42-43页
        3.2.6 相关性分析第43-44页
    3.3 本章小结第44-46页
4 驾驶员事故频次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第46-56页
    4.1 模型的构建第46-49页
        4.1.1 传统泊松回归模型第46-47页
        4.1.2 负二项模型第47页
        4.1.3 零膨胀泊松模型第47-48页
        4.1.4 零膨胀负二项模型第48-49页
    4.2 模型变量的选取第49-50页
        4.2.1 模型变量筛选第49页
        4.2.2 模型变量含义说明第49-50页
    4.3 不同模型的比较第50-53页
        4.3.1 模型优劣的衡量准则第50页
        4.3.2 模型比较的结果分析第50-53页
    4.4 事故频次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讨论第53-55页
        4.4.1 模型总体影响因素分析第53-54页
        4.4.2 个人属性因素分析第54页
        4.4.3 车辆属性因素分析第54页
        4.4.4 历史违规属性因素分析第54-55页
        4.4.5 环境属性因素分析第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5 基于非平衡数据的驾驶员事故风险识别第56-78页
    5.1 常用分类算法简介第56-58页
        5.1.1 LOGISTIC模型第56-57页
        5.1.2 支持向量机第57-58页
        5.1.3 CART模型第58页
    5.2 事故驾驶员数据的非平衡特性分析第58-63页
        5.2.1 事故驾驶员数据的非平衡问题第58-60页
        5.2.2 非平衡数据下的分类识别评价准则第60-62页
        5.2.3 事故驾驶员数据未做处理的分类结果第62-63页
    5.3 事故驾驶员数据的平衡化处理第63-69页
        5.3.1 基于数据预处理的数据平衡化方法第63-64页
        5.3.2 事故驾驶员数据平衡化的几种处理第64-65页
        5.3.3 事故驾驶员数据平衡化处理的结果比较第65-69页
    5.4 基于SMOTE算法的驾驶员风险识别分析与讨论第69-76页
        5.4.1 LOGISTIC模型结果分析第69-71页
        5.4.2 BORUTA算法特征变量筛选第71-72页
        5.4.3 SVM结果分析第72-73页
        5.4.4 CART模型分类树结果分析第73-76页
    5.5 本章小结第76-78页
6 结论第78-80页
    6.1 研究总结第78-79页
    6.2 研究工作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2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2-8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铁路大跨连续梁桥土—桩基系统近断层地震动弹塑性响应分析
下一篇:基于层位功能的重载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