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摘要 | 第8-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2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24-36页 |
2.1 快速路及公交专用道 | 第24页 |
2.2 公交专用道的类型 | 第24-29页 |
2.2.1 路中型公交专用道 | 第25-26页 |
2.2.2 路侧型公交专用道 | 第26-27页 |
2.2.3 次路侧型公交专用道 | 第27页 |
2.2.4 逆向公交专用道 | 第27-29页 |
2.3 通勤出行 | 第29-30页 |
2.4 非集计模型理论概述 | 第30-34页 |
2.4.1 非集计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30-31页 |
2.4.2 非集计模型的数学表达 | 第31-32页 |
2.4.3 多项Logit模型 | 第32-33页 |
2.4.4 非集计模型的集计方法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通勤出行选择系统分析 | 第36-42页 |
3.1 通勤的分类 | 第36页 |
3.2 通勤出行考虑的要素 | 第36-37页 |
3.3 通勤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0页 |
3.4 通勤出发时刻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通勤出行者调查及数据处理 | 第42-56页 |
4.1 调查问卷设计方案 | 第42-44页 |
4.1.1 调查方法 | 第42-43页 |
4.1.2 调查问卷及调查方案 | 第43-44页 |
4.2 调查数据处理 | 第44-48页 |
4.2.1 数据初步筛选 | 第45-46页 |
4.2.2 基于方差判别法的数据处理 | 第46页 |
4.2.3 数据深入处理和清洗 | 第46-48页 |
4.3 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分析 | 第48-54页 |
4.3.1 小汽车和公交车出行特征分析 | 第48-50页 |
4.3.2 小汽车和公交车出行者属性特征分析 | 第50-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 小汽车通勤出行方式转移模型 | 第56-70页 |
5.1 Nested Logit模型 | 第56-60页 |
5.1.1 NL模型的参数标定 | 第57-59页 |
5.1.2 NL模型检验 | 第59-60页 |
5.2 出发时刻和出行方式选择Nested Logit模型 | 第60-68页 |
5.2.1 模型自变量的筛选 | 第61-64页 |
5.2.2 模型下层参数估计 | 第64-65页 |
5.2.3 模型下层精度检验 | 第65-66页 |
5.2.4 模型上层参数估计 | 第66-68页 |
5.2.5 模型上层精度检验 | 第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6 案例分析 | 第70-78页 |
6.1 京通快速路公交专用道设置情况 | 第70-71页 |
6.2 出发时刻和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应用 | 第71-75页 |
6.2.1 通勤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解释 | 第71-72页 |
6.2.2 个体出行行为预测 | 第72-73页 |
6.2.3 非集计模型集计化实例分析 | 第73-74页 |
6.2.4 敏感性分析 | 第74-75页 |
6.3 交通政策建议 | 第75-7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8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