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情景感知服务的移动商务用户接受模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2.1 情景感知服务的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1.1 情景 | 第18页 |
2.1.2 情景感知 | 第18-19页 |
2.1.3 情景感知服务 | 第19-20页 |
2.2 用户采纳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2.2.1 理性行为理论 | 第20-21页 |
2.2.2 计划行为理论 | 第21页 |
2.2.3 技术接受模型 | 第21-22页 |
2.2.4 创新扩散理论 | 第22-23页 |
2.3 结构方程模型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情景感知服务用户接受模型构建 | 第25-39页 |
3.1 变量选取及界定 | 第25-32页 |
3.1.1 用户感知兼容性 | 第25-26页 |
3.1.2 用户身处的社会环境 | 第26页 |
3.1.3 用户的成本承受能力 | 第26-27页 |
3.1.4 用户的风险承受能力 | 第27-28页 |
3.1.5 个性化 | 第28-29页 |
3.1.6 情景性 | 第29页 |
3.1.7 泛在性 | 第29-30页 |
3.1.8 交互性 | 第30-31页 |
3.1.9 情景感知环境 | 第31-32页 |
3.2 基本假设 | 第32-37页 |
3.3 理论模型构建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数据处理与实证分析 | 第39-56页 |
4.1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39-40页 |
4.1.1 调查问卷结构设计 | 第39页 |
4.1.2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 第39-40页 |
4.2 数据分析 | 第40-50页 |
4.2.1 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 第40-42页 |
4.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2-44页 |
4.2.3 信度分析 | 第44-46页 |
4.2.4 效度分析 | 第46-50页 |
4.3 模型评价 | 第50-51页 |
4.3.1 模型拟合指标检验 | 第50页 |
4.3.2 参数估计与评价 | 第50-51页 |
4.4 模型修正 | 第51-54页 |
4.5 理论假设检验与验证 | 第54-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移动商务用户情景感知服务接受程度提升策略 | 第56-64页 |
5.1 基于政府视角的服务提升策略 | 第56-59页 |
5.1.1 开发并完善移动商务法律体系 | 第56-57页 |
5.1.2 扶持并推进情景感知服务发展 | 第57-58页 |
5.1.3 加强情景感知服务运营商的监督 | 第58-59页 |
5.2 基于运营商维度的服务提升策略 | 第59-62页 |
5.2.1 提升硬件及支持系统质量,加快调用速度 | 第59-60页 |
5.2.2 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强易用体验 | 第60-61页 |
5.2.3 针对顾客兼容性,推进口碑营销 | 第61页 |
5.2.4 完善支付及隐私保护技术 | 第61-62页 |
5.3 基于用户角度的提升策略 | 第62-63页 |
5.3.1 掌握移动网络技术 | 第62页 |
5.3.2 熟悉电子商务法律基本知识 | 第62页 |
5.3.3 提高隐私保护意识,进行隐私保护行动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附录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