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TOPEOEPAT | 第10-18页 |
0.绪论 | 第18-26页 |
0.1 选题缘由 | 第18-20页 |
0.2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0.4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0.5 核心概念 | 第22-24页 |
0.6 研究构架 | 第24-25页 |
0.7 语料来源 | 第25-26页 |
1.研究综述 | 第26-45页 |
1.1 双(多)语对比与翻译研究综述 | 第26-35页 |
1.1.1 作为语言基本研究方法的“对比” | 第26-28页 |
1.1.2 对比语言学与翻译学互邻互补 | 第28-30页 |
1.1.3 外汉语对比与翻译研究综述 | 第30-32页 |
1.1.4 俄语界双(多)语对比与翻译研究综述 | 第32-35页 |
1.2 俄汉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综述 | 第35-42页 |
1.2.1 俄汉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 第35-42页 |
1.2.1.1 构词法层面 | 第35-36页 |
1.2.1.2 短语(词的组合)层面 | 第36-38页 |
1.2.1.3 句子层面 | 第38-39页 |
1.2.1.4 句组(句群/超句统一体)层面 | 第39-40页 |
1.2.1.5 全文通篇层面 | 第40页 |
1.2.1.6 多层面探讨 | 第40-42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2.语序的基本功能 | 第45-53页 |
2.1 语法功能 | 第45-47页 |
2.2 语义功能 | 第47-48页 |
2.3 语用功能 | 第48-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3.俄汉并列结构成分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 | 第53-74页 |
3.1 语义因素与翻译研究 | 第54-66页 |
3.1.1 心理上的重轻律 | 第54-58页 |
3.1.2 时序上的先后律 | 第58-59页 |
3.1.3 范围上的大小律 | 第59-60页 |
3.1.4 事理上的因果律 | 第60页 |
3.1.5 时空原则 | 第60-61页 |
3.1.6 自我中心原则 | 第61-63页 |
3.1.7 文化规约性原则 | 第63-66页 |
3.2 语音因素中的“四声非降”原则与翻译研究 | 第66-68页 |
3.3 语用因素与翻译研究 | 第68-70页 |
3.4 俄汉并列结构成分语序各制约因素间的竞争与综合翻译策略 | 第70-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4.俄汉多项定语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 | 第74-98页 |
4.1 俄汉多项定语语序差异与翻译转换研究概述 | 第75-80页 |
4.2 多维视角下的俄汉多项定语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 | 第80-95页 |
4.2.1 语法因素与移位 | 第80-85页 |
4.2.1.1 俄汉语中有无后置定语的差异与移位 | 第80-83页 |
4.2.1.1.1 俄语中非一致定语后置汉译时的移位 | 第80-82页 |
4.2.1.1.2 俄语中一致定语后置汉译时的移位 | 第82-83页 |
4.2.1.2 俄汉物主代词(人称代词)位置的差异与移位 | 第83-84页 |
4.2.1.3 俄汉定语表同一语义时所属词类不同与移位 | 第84-85页 |
4.2.2 语义因素与移位 | 第85-86页 |
4.2.2.1 大小概念排序的差异 | 第85页 |
4.2.2.2 俄汉表“领属”义定语位置差异与移位 | 第85-86页 |
4.2.3 语音因素与移位 | 第86-88页 |
4.2.3.1 “成双配对”原则与移位 | 第86-87页 |
4.2.3.2 “偶启奇止”原则与移位 | 第87-88页 |
4.2.4 结构因素与移位 | 第88-90页 |
4.2.4.1 俄汉结构繁简定语位置差异与移位 | 第88-89页 |
4.2.4.2 译文中带“的”与不带“的”定语共现时的移位 | 第89-90页 |
4.2.5 习惯因素与移位 | 第90-91页 |
4.2.6 语用因素与移位 | 第91-95页 |
4.2.6.1 诗歌中押韵的需要 | 第91-93页 |
4.2.6.2 加强或削弱定语所表征特点的需要 | 第93-94页 |
4.2.6.3 凸显新知信息的需要 | 第94-95页 |
4.3 余论 | 第95-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5.俄汉同位结构成分语序对比与翻译研究 | 第98-111页 |
5.1 由光杆普通名词组构的俄语同位结构的汉译 | 第98-103页 |
5.1.1 语法因素与翻译 | 第98-102页 |
5.1.1.1 修饰关系与翻译 | 第98-99页 |
5.1.1.2 加确关系与翻译 | 第99-101页 |
5.1.1.3 种属关系与翻译 | 第101页 |
5.1.1.4 共同表示称谓整体与翻译 | 第101-102页 |
5.1.2 语用因素与翻译 | 第102-103页 |
5.2 由光杆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组构的俄语同位结构的汉译 | 第103-107页 |
5.2.1 专有名词表物名时的情形 | 第103-105页 |
5.2.1.1 不加连字符的情形 | 第103-104页 |
5.2.1.2 加连字符的情形 | 第104-105页 |
5.2.2 专有名词表人名时的情形 | 第105-107页 |
5.2.2.1 不加连字符的情形 | 第105-107页 |
5.2.2.2 加连字符的情形 | 第107页 |
5.3 名词性词组或名名组合在前,专有名词在后的俄语同位结构的汉译 | 第107-108页 |
5.4 余论 | 第108-10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6.结束语 | 第111-117页 |
6.1 本研究结论 | 第111-114页 |
6.2 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 | 第114-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