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摹状词的审美特性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0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第二节 概念辨析 | 第11-13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意义 | 第13-26页 |
一、摹状词的语义研究 | 第14-18页 |
二、摹状词的意义研究 | 第18-21页 |
三、国内摹状词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6-3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三、特色与创新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摹状词归属于审美领域 | 第30-42页 |
第一节 摹状词不适于逻辑领域 | 第30-34页 |
一、摹状词描述亲知属性而非概念 | 第31-32页 |
二、摹状词描摹意会对象而非现实 | 第32-33页 |
三、摹状词与逻辑判断间的矛盾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摹状词符合审美判断 | 第34-38页 |
一、摹状词依托人的想象力 | 第35-36页 |
二、摹状词表达审美的对象 | 第36-38页 |
第三节 摹状词传达主观普遍的愉快 | 第38-42页 |
第三章 摹状词的审美形式 | 第42-58页 |
第一节 文学语言中的摹状词 | 第42-46页 |
一、摹状词适用于文学语言 | 第42-43页 |
二、摹状词在文学语言中的指称 | 第43-46页 |
第二节 摹状词的结构手法 | 第46-50页 |
一、摹状词多个并列:以列锦为例 | 第46-48页 |
二、摹状词内部词义矛盾:以相反相成为例 | 第48-50页 |
第三节 摹状词的意义特征 | 第50-58页 |
一、摹状词的模糊性 | 第50-53页 |
二、摹状词的虚构性 | 第53-55页 |
三、摹状词的隐喻性 | 第55-58页 |
第四章 摹状词的审美功能 | 第58-73页 |
第一节 摹状词表达作者的知、情、意 | 第58-64页 |
一、摹状词较直观地描摹个体认知 | 第58-60页 |
二、摹状词通过意象抒发情感 | 第60-62页 |
三、摹状词借助物象暗示观念 | 第62-64页 |
第二节 摹状词引发读者的共情和想象 | 第64-69页 |
一、摹状词可以引发读者的共情 | 第64-66页 |
二、摹状词可以激起读者的想象 | 第66-69页 |
第三节 摹状词反映文化与历史的发展 | 第69-73页 |
一、摹状词表达文化意象 | 第69-70页 |
二、摹状词折射历史变迁 | 第70-73页 |
结语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