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导言 | 第12-14页 |
一、分析对象 | 第12页 |
二、分析思路 | 第12-14页 |
第一章 “那一代”语文教学名师课堂实录分析 | 第14-21页 |
一、强调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偏重工具性 | 第14-16页 |
(一) 于漪:“人文性”的探讨 | 第14-15页 |
(二) 钱梦龙:“两性统一” | 第15-16页 |
(三) 魏书生:偏重实践,侧重工具性 | 第16页 |
二、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张教师主导作用 | 第16-18页 |
(一) 于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积极性相结合 | 第17页 |
(二) 钱梦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 第17-18页 |
(三) 魏书生:学生自学,师生互助 | 第18页 |
三、尊重文本,适当改变 | 第18-21页 |
(一) 于漪:紧扣教材,适当改变 | 第19页 |
(二) 钱梦龙:反对两个极端,指导文本解读 | 第19-20页 |
(三) 魏书生:尊重文本,授之“原意”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这一代”语文教学名师课堂实录分析 | 第21-27页 |
一、主张回归本原,强调人文精神 | 第21-23页 |
(一) 李镇西:“工具性”“人文性”统一,以“人文性”为主 | 第21-22页 |
(二) 程红兵:“工具性”“人文性”统一,倡导语文人格教育 | 第22页 |
(三) 韩军:着意于人文,着力于文字 | 第22-23页 |
二、关注学生主体性,主张师生平等关系 | 第23-24页 |
(一) 李镇西:师生建立对话关系,在平等中引导学生 | 第23页 |
(二) 程红兵: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相互主体渐变 | 第23-24页 |
(三) 韩军:提倡教师引导作用,营造民主平等氛围 | 第24页 |
三、主张文本分析,倡导多元解读 | 第24-27页 |
(一) 李镇西:倡导学生自主阅读,主张“理解”文本 | 第24-25页 |
(二) 程红兵:批判一元化,倡导多元解读 | 第25页 |
(三) 韩军:紧扣文本,选择多元阐释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新生代”语文教学名师课堂实录分析 | 第27-32页 |
一、淡化工具性,偏向人文性 | 第27-29页 |
(一) 郭初阳:淡化工具性,强调人文精神 | 第27-28页 |
(二) 干国祥:弱化工具性,尊重语文人文化 | 第28页 |
(三) 蔡朝阳:统筹人文工具性,偏重语文的审美 | 第28-29页 |
二、倡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张教师引导作用 | 第29-30页 |
(一) 郭初阳:尊重学生主体性,主张引导学生 | 第29页 |
(二) 干国祥:尊重学生个性,师生自由对话 | 第29页 |
(三) 蔡朝阳:崇尚学生自由,师生自由对话 | 第29-30页 |
三、提倡批判文本,主张深度阅读 | 第30-32页 |
(一) 郭初阳:主张解构文本,提倡深度阅读 | 第30页 |
(二) 干国祥:倡导多元解读,防止过度解读 | 第30-31页 |
(三) 蔡朝阳:批判教材失实,主张教材多元化 | 第31-32页 |
第四章 从“那一代”到“这一代”到“新生代” | 第32-41页 |
一、三代语文名师代际的承传与突破 | 第32-35页 |
(一) “两性观”:重“文”与重“人” | 第32-33页 |
(二) “师生关系观”:“主导”逐渐过渡到“对话” | 第33-34页 |
(三) 教材观:“蓝本”逐渐转向“文本” | 第34-35页 |
二、三代语文名师代际承传与突破的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一) 时代背景 | 第35-36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36-38页 |
(三) 教学追求 | 第38-39页 |
三、反思和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