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1.职业压力研究综述 | 第8-9页 |
1.1 教师职业压力界定 | 第8页 |
1.2 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 | 第8-9页 |
2.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2.1 职业倦怠概念与界定 | 第9-10页 |
2.2 职业倦怠理论与测量 | 第10页 |
3.应对方式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3.1 应对方式的概念 | 第10-11页 |
3.2 应对方式的测量 | 第11页 |
4.心理资本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4.1 心理资本的定义 | 第11-12页 |
4.2 心理资本构成要素 | 第12页 |
4.3 教师心理资本研究 | 第12-13页 |
5.各维度间关系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5.1 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间的关系 | 第13-14页 |
5.2 职业压力与应对方式间的关系 | 第14页 |
5.3 职业压力与心理资本间的关系 | 第14页 |
5.4 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间的关系 | 第14-15页 |
5.5 职业倦怠与心理资本间的关系 | 第15页 |
5.6 应对方式与心理资本间的关系 | 第15-16页 |
5.7 职业压力、职业倦怠、心理资本的关系 | 第16页 |
6.研究目的,假设与意义 | 第16-18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6.2 研究假设 | 第17页 |
6.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1.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2.研究工具 | 第19-20页 |
2.1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 | 第19页 |
2.2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 第19-20页 |
2.3 职业倦怠量表一教育版(MBI—ES) | 第20页 |
2.4 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 | 第20页 |
3.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20-21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21-33页 |
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21页 |
2.不同人口学变量在各研究维度上的差异检验 | 第21-30页 |
2.1 性别在不同研究维度上的差异检验 | 第21-22页 |
2.2 年龄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检验 | 第22-23页 |
2.3 婚姻状况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检验 | 第23-24页 |
2.4 教龄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检验 | 第24-25页 |
2.5 学历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检验 | 第25-26页 |
2.6 所教学段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检验 | 第26-27页 |
2.7 职务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检验 | 第27-28页 |
2.8 所教科目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检验 | 第28-30页 |
3.各维度之间相关分析 | 第30-31页 |
4.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应对方式、职业倦怠及心理资本关系模型 | 第31-33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33-41页 |
1.基本调查情况分析 | 第33-34页 |
2.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4-35页 |
3.应对方式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4.职业倦怠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6-37页 |
5.心理资本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7-38页 |
6.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应对方式与心理资本的相关分析 | 第38-39页 |
7.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应对方式、职业倦怠及心理资本结构方程模型 | 第39页 |
8.本研究的创新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39-41页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建议 | 第41-43页 |
1 结论 | 第41页 |
2 建议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附录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