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2.1 手机成瘾倾向 | 第11-15页 |
2.1.1 手机成瘾倾向的概念 | 第11页 |
2.1.2 手机成瘾倾向的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2.1.3 手机成瘾的测量 | 第13页 |
2.1.4 手机成瘾倾向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2.2 自尊 | 第15-18页 |
2.2.1 自尊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2 自尊的测量 | 第16页 |
2.2.3 自尊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2.3 自我控制 | 第18-20页 |
2.3.1 自我控制的概念 | 第18页 |
2.3.2 自我控制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3.3 自我控制的测量工具 | 第19页 |
2.3.4 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2.4 人际适应性 | 第20-22页 |
2.4.1 人际适应性的概念 | 第20-21页 |
2.4.2 人际适应性的测量 | 第21页 |
2.4.3 人际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2.5 自尊、自我控制、人际适应性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 | 第22-24页 |
2.5.1 自尊、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 | 第22页 |
2.5.2 自尊、自我控制与人际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 第22-23页 |
2.5.3 人际适应性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研究 | 第23-24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4-26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24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3.3.1 自尊量表 | 第24-25页 |
3.3.2 自我控制量表 | 第25页 |
3.3.3 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问卷 | 第25页 |
3.3.4 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 第25页 |
3.4 施测程序 | 第25页 |
3.5 统计方法 | 第25-26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26-45页 |
4.1 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分析 | 第26-31页 |
4.1.1 自尊量表(SES)的信度、效度分析 | 第26-27页 |
4.1.2 自我控制量表(SCS)的信度、效度分析 | 第27-28页 |
4.1.3 人际适应性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第28-29页 |
4.1.4 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 第29-31页 |
4.2 大学生自尊的基本状况 | 第31页 |
4.3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基本状况 | 第31-35页 |
4.4 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基本状况 | 第35-36页 |
4.5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基本状况 | 第36-39页 |
4.6 各主要变量间的关系 | 第39-40页 |
4.7 自我控制与人际适应性的中介效应 | 第40-44页 |
4.7.1 自尊对手机成瘾的预测作用 | 第40页 |
4.7.2 自我控制在自尊与手机成瘾间的中介作用 | 第40-41页 |
4.7.3 人际适应性在自尊与人际适应性间的中介作用 | 第41-42页 |
4.7.4 自我控制和人际适应性在自尊与手机成瘾间的中介作用 | 第42-44页 |
4.8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44-45页 |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 第45-52页 |
5.1 大学生自尊的基本状况讨论 | 第45页 |
5.2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基本状况讨论 | 第45-46页 |
5.3 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基本状况讨论 | 第46-47页 |
5.4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基本状况 | 第47-48页 |
5.5 各主要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 第48页 |
5.6 自我控制与人际适应性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48-49页 |
5.7 教育实践启示 | 第49-50页 |
5.7.1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提高大学生自尊水平 | 第49页 |
5.7.2 创建良好校园环境,培养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 第49-50页 |
5.7.3 创设人际沟通情境,提高大学生人际适应性 | 第50页 |
5.7.4 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工具 | 第50页 |
5.8 不足与展望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附录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