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第一节 身份的含义 | 第10-13页 |
一、身份的定义 | 第10-11页 |
二、身份的特征 | 第11-13页 |
三、身份的工作定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一、国内研究的主要视角 | 第14-16页 |
二、国外研究的主要视角 | 第16-18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第四节 论文结构 | 第19-22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框架 | 第22-42页 |
第一节 规约化 | 第23-28页 |
一、规约化已有研究 | 第23-27页 |
三、规约语用程式特征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不礼貌 | 第28-31页 |
一、不礼貌已有研究 | 第28-30页 |
一、不礼貌的特征 | 第30-31页 |
第三节 规约化不礼貌程式 | 第31-34页 |
一、规约化与(不)礼貌 | 第31-33页 |
二、规约化不礼貌程式工作定义 | 第33-34页 |
第四节 身份与不礼貌 | 第34-35页 |
第五节 理论框架 | 第35-42页 |
一、规约化不礼貌程式与个人身份 | 第36-37页 |
二、规约化不礼貌程式与关系身份 | 第37-38页 |
三、规约化不礼貌程式与集体身份 | 第38-39页 |
四、规约化不礼貌程式多重身份建构分析 | 第39-42页 |
第二章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42-54页 |
第一节 总体介绍 | 第42页 |
第二节 数据来源 | 第42-45页 |
一、事件回顾 | 第42-44页 |
二、样本采集方法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数据整理 | 第45-47页 |
第四节 数据分析目的 | 第47-48页 |
第五节 数据分类 | 第48-52页 |
一、中文语料 | 第48-50页 |
二、日语语料 | 第50-52页 |
第六节 使用该语料的优势劣势 | 第52-54页 |
一、使用该语料需要注意的地方 | 第52-53页 |
二、使用该语料的优势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对针对他国政府或国民的规约化不礼貌程式的分析 | 第54-66页 |
第一节 介绍及假设 | 第54-56页 |
第二节 语料分析 | 第56-63页 |
一、他国军事扩张、武力威胁 | 第56-58页 |
二、主战宣言与威吓 | 第58-59页 |
三、反对他国干涉内政 | 第59-61页 |
四、以史为鉴与民族劣根性 | 第61-63页 |
第三节 章节小结 | 第63-66页 |
第四章 对针对本国政府或国民的规约化不礼貌程式的分析 | 第66-80页 |
第一节 介绍及假设 | 第66-67页 |
第二节 语料分析 | 第67-77页 |
一、暴力通过违宪法案、政府及议员行为失当 | 第68-72页 |
二、自我膨胀、右翼扩张、煽动情绪、穷兵黩武、仇恨教育 | 第72-74页 |
三、招致外患、牺牲国民、外交弱势、不作为 | 第74-76页 |
四、死亡主题 | 第76-77页 |
第三节 章节小结 | 第77-80页 |
第五章 对维护本国政府/攻击异见者的规约化不礼貌程式的分析 | 第80-92页 |
第一节 介绍及假设 | 第80-83页 |
第二节 语料分析 | 第83-90页 |
一、是非不分、黑白不明 | 第83-87页 |
二、有意策反、包藏祸心 | 第87-90页 |
第三节 章节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对无明确指向的规约化不礼貌程式的分析 | 第92-102页 |
第一节 介绍及假设 | 第92-95页 |
第二节 语料分析 | 第95-99页 |
一、中文无明确指向的规约化不礼貌程式 | 第95-97页 |
二、日语无明确指向的规约化不礼貌程式 | 第97-99页 |
第三节 章节小结 | 第99-10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02-108页 |
第一节 本文主要观点 | 第102-105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5-106页 |
第三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06-108页 |
参加文献 | 第108-1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个人简历 | 第128-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