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本课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课题的来源 | 第11页 |
1.2.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水下运载器对接技术发展概况 | 第12-20页 |
1.3.1 国外对接技术及其对接装置 | 第12-17页 |
1.3.2 国内对接技术及其对接装置 | 第17-20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第2章 基于LS-DYNA对运载器对接过程的冲击力分析 | 第23-39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水下运载器对接装置整体结构设计 | 第23-24页 |
2.2.1 水下运载器对接装置作业环境 | 第23页 |
2.2.2 水下运载器对接装置结构设计 | 第23-24页 |
2.3 水下运载器对接装置作业过程 | 第24-25页 |
2.4 水下运载器对接装置作业过程的附连水质量 | 第25-27页 |
2.5 水下运载器对接冲击力的动力学分析 | 第27-31页 |
2.5.1 分析前的基本假设 | 第27页 |
2.5.2 建立对接过程中坐标系 | 第27-28页 |
2.5.3 水下运载器对接装置对接过程的运动分析 | 第28-30页 |
2.5.4 作用于碰撞点的碰撞冲量 | 第30-31页 |
2.5.5 结构损伤变形所耗散的能量 | 第31页 |
2.6 基于ANSYS/LS-DYNA对对接过程中的冲击分析 | 第31-37页 |
2.6.1 分析模型的简化 | 第31-32页 |
2.6.2 分析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32-33页 |
2.6.3 LS-DYNA的接触算法及接触类型的选择 | 第33-34页 |
2.6.4 不同对接速度的结果分析 | 第34-3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水下运载器对接装置液压缓冲装置的设计 | 第39-51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水下运载器对接装置液压缓冲装置设计 | 第39-43页 |
3.2.1 水下运载器对接装置内部缓冲装置原理 | 第39-40页 |
3.2.2 水下运载器对接装置内部缓冲装置分类 | 第40-43页 |
3.3 水下运载器电液比例缓冲装置的设计 | 第43-48页 |
3.3.1 电液比例缓冲控制原理 | 第43-44页 |
3.3.2 电液比例缓冲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44-46页 |
3.3.3 电液比例缓冲控制液压缸系统的仿真分析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第4章 水下运载器锁紧机构及其锁紧能力的分析 | 第51-63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锁紧机构技术方案 | 第51-52页 |
4.3 对接过程中流体阻力的理论计算 | 第52-54页 |
4.4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54-55页 |
4.5 基于FLUENT和ANSYS对锁紧机构的联合仿真 | 第55-61页 |
4.5.1 计算模型的简化 | 第55-56页 |
4.5.2 Fluent软件中网格的划分 | 第56-57页 |
4.5.3 Fluent中主要参数的设定 | 第57-58页 |
4.5.4 流体仿真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4.5.5 对接装置的锁紧能力分析 | 第60-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水下运载器对接装置对接过程的PLC控制 | 第63-73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水下运载器对接过程的控制系统分析 | 第63-68页 |
5.2.1 水下运载器对接过程的控制策略 | 第63-66页 |
5.2.2 上位机控制系统 | 第66页 |
5.2.3 下位机控制系统 | 第66-67页 |
5.2.4 上下位机的通信 | 第67-68页 |
5.3 控制系统流程图 | 第68-72页 |
5.3.1 系统总体设计 | 第68-69页 |
5.3.2 上位机系统设计 | 第69-70页 |
5.3.3 下位机系统设计 | 第70-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研究成果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