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3-15页 |
(二)国内应用前景 | 第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一)文献法 | 第15页 |
(二)实证研究法 | 第15页 |
(三)访谈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问题一体化”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16-24页 |
一、“问题一体化”教学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一)问题 | 第16页 |
(二)“问题一体化” | 第16页 |
(三)“问题一体化”教学 | 第16-17页 |
二、“问题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第17页 |
(二)维果次基认知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三)构建主义的教学理论 | 第18页 |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三、“问题一体化”教学的应用前景 | 第19-21页 |
(一)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上 | 第19页 |
(二)在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上 | 第19-20页 |
(三)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 | 第20页 |
(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 | 第20页 |
(五)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上 | 第20页 |
(六)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上 | 第20-21页 |
四、“问题一体化”教学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21-24页 |
(一)教师的因素 | 第21-22页 |
(二)学生的因素 | 第22页 |
(三)教材的因素 | 第22-23页 |
(四)课堂氛围因素 | 第23页 |
(五)“问题一体化”教学的心理机制探讨 | 第23-24页 |
第三章“问题一体化”教学的一般研究模式 | 第24-32页 |
一、“问题一体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 第24-25页 |
(一)教育性原则 | 第24页 |
(二)激励性原则 | 第24页 |
(三)渐进性原则 | 第24-25页 |
(四)适切性原则 | 第25页 |
(五)开放性原则 | 第25页 |
(六)发展性原则 | 第25页 |
二、“问题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 第25-32页 |
(一)“问题一体化”教学在(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设定 | 第25-26页 |
(二)“问题一体化”教学的一般流程 | 第26-30页 |
(三)“问题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化学课堂中“问题一体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 第32-44页 |
一、研究过程 | 第32页 |
二、实施案例 | 第32-43页 |
(一)教学案例一:《铁的化合物》教学 | 第32-36页 |
(二)教学案例二:《离子反应Ⅱ》教学 | 第36-40页 |
(三)实验过程 | 第40-43页 |
三、研究结果及反馈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化学课堂中“问题一体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 第44-50页 |
一、关于核心问题提出的基本策略 | 第44-45页 |
(一)问在当问之时 | 第44页 |
(二)问在当问之人 | 第44页 |
(三)给学生同等机会回答问题 | 第44-45页 |
(四)时刻保持着悬念性 | 第45页 |
二、问题结构构建的基本策略 | 第45-46页 |
(一)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构建问题 | 第45-46页 |
(二)通过化学实验构建问题 | 第46页 |
(三)利用认知冲突构建问题 | 第46页 |
三、问题的展开与深入对应策略 | 第46-47页 |
(一)深入分析问题 | 第46页 |
(二)提出假说 | 第46-47页 |
(三)验证假设 | 第47页 |
四、问题的总结与反馈对应策略 | 第47-50页 |
(一)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 第47-48页 |
(二)教会学生反思方法,让学生学会反思 | 第48-49页 |
(三)适度的反馈方式 | 第49-5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0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