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9-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三、关于语文教学有效提问的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四、本文的基本思路 | 第16-17页 |
五、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7页 |
六、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性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当前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及原因探析 | 第19-28页 |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现状 | 第19-21页 |
1、提问数量的两极化 | 第19页 |
2、提问质量的下降 | 第19-20页 |
3、提问策略的欠缺 | 第20-21页 |
二、形成语文课堂提问现状原因探析 | 第21-24页 |
1、本位迷失·课程偏离 | 第21-23页 |
2、动机导向·目标错位 | 第23页 |
3、能力差位·认知制约 | 第23-24页 |
4、无知规律·不得方法 | 第24页 |
三、改变语文课堂提问现状的可能性前景 | 第24-28页 |
1、重构语文认知·回归课程本位 | 第24-26页 |
2、矫正课堂提问动机—目标体系 | 第26页 |
3、构建课堂提问原则—方法体系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基本要求 | 第28-39页 |
一、“语文课堂有效提问”释义 | 第28-32页 |
1、什么叫“语文课堂有效提问” | 第28-30页 |
2、有效提问的课堂功能呈示 | 第30-31页 |
3、有效提问的课堂表达特征 | 第31-32页 |
二、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目标预设 | 第32-34页 |
1、课堂提问应引导、训练理解,生成真实的理解力 | 第32页 |
2、课堂提问应重点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 第32-33页 |
3、课堂提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 | 第33-34页 |
三、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 | 第34-36页 |
1、针对性: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础原则 | 第34-35页 |
2、适当难度:课堂有效提问的保障原则 | 第35页 |
3、全体性:课堂有效提问的落实原则 | 第35-36页 |
四、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整体要求 | 第36-39页 |
1、灵活预设与随机生成相结合 | 第36-37页 |
2、横向展开与纵向延伸相结合 | 第37页 |
3、有效可控与适度开放相结合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问题设计 | 第39-47页 |
一、了解学情:问题设计前提准备工 | 第39-40页 |
1、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 第39页 |
2、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 | 第39-40页 |
3、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 | 第40页 |
二、了解课文:问题设计前提准备Ⅱ | 第40-44页 |
1、课文写了哪些具体的内容 | 第41页 |
2、课文表达了什么情感或思想 | 第41-42页 |
3、课文是如何表达具体内容的 | 第42-43页 |
4、课文提供了教学的哪些可能 | 第43-44页 |
三、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生成方式 | 第44-47页 |
1、明确课文最需要教的内容 | 第44页 |
2、定位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 | 第44-45页 |
3、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 第45页 |
4、生成课堂教学的有效问题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展开 | 第47-57页 |
一、课堂提问的有效抛出 | 第47-51页 |
1、课堂提问有效抛出的前提 | 第47-48页 |
2、课堂提问有效抛出的时机 | 第48-50页 |
3、课堂提问有效抛出的方法 | 第50-51页 |
二、课堂提问有效生成的思考过程 | 第51-54页 |
1、课堂有效提问生成的程序要求 | 第51-52页 |
2、课堂有效提问生成的方法要求 | 第52-53页 |
3、课堂有效提问生成的表达要求 | 第53-54页 |
三、课堂提问有效生成的评价过程 | 第54-57页 |
1、鼓励与宽容—评价的方向指引 | 第54-55页 |
2、有针对性评价—评价的有效保证 | 第55页 |
3、师生互相评价—评价的平等保证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