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引言和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1、“镇西茶馆”中语文教育思想的发展概况 | 第13-22页 |
| 1.1 “镇西茶馆”产生的背景 | 第13-18页 |
| 1.1.1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理念 | 第13-14页 |
| 1.1.2 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背景与理念 | 第14-16页 |
| 1.1.3 “镇西茶馆”应运而生 | 第16-18页 |
| 1.2 “镇西茶馆”中语文教育思想的内涵 | 第18-22页 |
| 1.2.1 “对话篇”中的语文教育思想 | 第18-20页 |
| 1.2.2 “课堂篇”中的语文教育思想 | 第20-22页 |
| 2、李镇西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 第22-26页 |
| 2.1 积极探索的20世纪80年代 | 第22-23页 |
| 2.2 建构自己教育特色的20世纪90年代 | 第23-24页 |
| 2.3 镇西式思想走向成熟的新世纪探索阶段 | 第24-26页 |
| 3、李镇西语文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26-35页 |
| 3.1 李镇西语文教育中的“民主思想”的特征 | 第26-30页 |
| 3.1.1 给学生以心灵自由和尊重 | 第26-27页 |
| 3.1.2 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和宽容意识 | 第27-28页 |
| 3.1.3 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 第28-29页 |
| 3.1.4 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 | 第29-30页 |
| 3.2 李镇西语文教育中的“人本思想”的特征 | 第30-35页 |
| 3.2.1 在语文教育中追求目中有“人” | 第30-31页 |
| 3.2.2 解放学生的心灵,呼唤教育个性 | 第31-32页 |
| 3.2.3 用民主和爱心对待学生和教育 | 第32-35页 |
| 4、李镇西语文教育思想的实践 | 第35-44页 |
| 4.1 阅读教学 | 第35-40页 |
| 4.1.1 营造亲切、和谐的教学氛围 | 第35-36页 |
| 4.1.2 还给学生多元解读的权利 | 第36-37页 |
| 4.1.3 坚持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 | 第37-39页 |
| 4.1.4 倡导自由、开放的问题课堂 | 第39-40页 |
| 4.2 写作教学 | 第40-44页 |
| 4.2.1 注重学生的真情实感 | 第41页 |
| 4.2.2 建立学生创造的写作方式 | 第41-42页 |
| 4.2.3 建立师生参与的作文讲评方式 | 第42-44页 |
| 5、李镇西的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 第44-50页 |
| 5.1 “用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的情感教育 | 第44-45页 |
| 5.2 做“目中有人”的最好老师 | 第45-47页 |
| 5.3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营造民主合作,自由参与的氛围 | 第47-48页 |
| 5.4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