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生产管理论文--企业技术管理论文

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能力获取路径研究--基于技术发展情境的视角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7页
    1.2 研究问题第17-18页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第18-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章节安排第19-20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0-23页
        1.4.1 研究方法第20-22页
        1.4.2 技术路线第22-23页
    1.5 主要创新点第23页
    1.6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24-47页
    2.1 后发企业的定义与技术追赶第24-27页
        2.1.1 后发企业的定义第24-26页
        2.1.2 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第26-27页
    2.2. 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相关研究第27-32页
        2.2.1 后发企业的技术能力第27页
        2.2.2 动态能力的理论来源第27-28页
        2.2.3 技术能力与技术学习过程第28-30页
        2.2.4 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路径第30-31页
        2.2.5 后发企业的创新模式第31-32页
    2.3 后发企业技术情境的相关研究第32-42页
        2.3.1 情境与技术发展第32-35页
        2.3.2 企业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第35-39页
        2.3.3 后发企业的架构创新第39-42页
    2.4 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过程中的情境因素第42-44页
        2.4.1 技术复杂化情境第42页
        2.4.2 模块化情境第42-44页
        2.4.3 互联网化情境第44页
    2.5 文献述评第44-45页
    2.6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三章 后发企业技术启动阶段的复杂技术引进能力获取研究第47-59页
    3.1 引言第47-48页
    3.2 复杂技术与技术轨道第48-49页
    3.3 复杂技术的复杂程度计算第49-50页
    3.4 研究设计与案例研究第50-58页
        3.4.1 PDP产业技术情境分析第50-51页
        3.4.2 数据的获取与描述第51-53页
        3.4.3 技术复杂程度分析第53-54页
        3.4.4 技术跃迁速度的分析第54-55页
        3.4.5 长虹PDP技术引进过程第55-58页
    3.5 研究结论第58页
    3.6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后发企业技术提高阶段的分模块协同创新能力获取研究第59-75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技术的模块化发展与创新第59-60页
    4.3 技术模块化情境下的协同创新第60-62页
    4.4 技术模块化情境下的后发企业技术发展过程第62-63页
    4.5 后发企业技术发展与协同模式演化的理论模型第63-67页
        4.5.1 主导技术模仿和利用阶段第63页
        4.5.2 辅助技术利用和探索阶段第63-64页
        4.5.3 新主导技术探索阶段第64页
        4.5.4 新主导技术利用阶段第64页
        4.5.5 新辅助技术利用阶段第64-65页
        4.5.6 后发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三层次特征第65-67页
    4.6 研究设计与案例研究第67-72页
        4.6.1 “东汽”案例介绍第67-69页
        4.6.2 “鑫坤机械”案例介绍第69-70页
        4.6.3 案例分析第70-72页
    4.7 研究结论第72-74页
    4.8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后发企业技术超越阶段的架构创新能力获取研究第75-89页
    5.1 引言第75-76页
    5.2 架构创新的理论基础第76-79页
        5.2.1 架构理论第76-77页
        5.2.2 架构创新的内涵第77-78页
        5.2.3 架构创新的核心要素与外围要素第78-79页
        5.2.4 架构创新的四个层次第79页
    5.3 消费品制造企业架构创新的核心要素与外围要素第79-82页
        5.3.1 “互联网+”与消费品制造企业架构创新的核心要素第80-81页
        5.3.2 “互联网+”与消费品制造企业架构创新的外围要素第81-82页
    5.4 研究设计与案例分析第82-85页
        5.4.1 由互联网大平台主导的大数据分析式架构创新模式第82-84页
        5.4.2 由制造企业主导的用户参与式架构创新模式第84-85页
        5.4.3 两种模式的比较第85页
    5.5 殊途同归的消费品制造企业架构创新第85-87页
    5.6 研究结论第87-88页
    5.7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六章 后发企业动态技术追赶能力获取路径的系统动力学研究第89-100页
    6.1 引言第89-90页
    6.2 相关理论回顾第90-92页
    6.3 研究方法第92-95页
        6.3.1 系统反馈回路第92-93页
        6.3.2 系统流图第93-95页
    6.4 模型结构第95-98页
        6.4.1 系统分析第95-96页
        6.4.2 模型建立第96-98页
    6.5 研究结论第98-99页
    6.6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七章 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能力获取路径与技术情境的共演研究第100-124页
    7.1 引言第100-101页
    7.2 后发企业的发展情境与动态能力第101-106页
        7.2.1 情境的释义和特征第101-102页
        7.2.2 技术情境第102-104页
        7.2.3 发展情境论第104-105页
        7.2.4 动态能力第105-106页
        7.2.5 发展情境论下的后发企业技术追赶问题第106页
    7.3 研究设计与案例选择第106-112页
        7.3.1 研究设计第106-107页
        7.3.2 案例选择第107-112页
    7.4 范畴提炼与模型构建第112-121页
        7.4.1 开放式编码第112-119页
        7.4.2 主轴编码第119-120页
        7.4.3 选择性编码第120-121页
    7.5 研究结论第121-123页
    7.6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第124-129页
    8.1 主要研究结论第124-126页
    8.2 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第126-127页
        8.2.1 理论贡献第126-127页
        8.2.2 管理启示第127页
    8.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第127-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1页
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1-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研究
下一篇:员工帮助计划(EAP)对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