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语言符号的“雅”与“俗”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8页 |
1.3.1 学术构思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雅俗论与广告语言符号 | 第18-23页 |
2.1 雅俗论 | 第18-20页 |
2.1.1 “雅”、“俗”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雅俗论的文化渊源 | 第18-20页 |
2.2 广告语言符号 | 第20-23页 |
2.2.1 何为广告语言符号 | 第20-21页 |
2.2.2 广告语言符号的雅俗审美 | 第21-23页 |
3. “雅”和“俗”在广告语言中的体现 | 第23-38页 |
3.1 广告语言中的“雅” | 第23-32页 |
3.1.1 高雅 | 第23-25页 |
3.1.2 古雅 | 第25-26页 |
3.1.3 典雅 | 第26-27页 |
3.1.4 文雅 | 第27-28页 |
3.1.5 和雅 | 第28-29页 |
3.1.6 清雅 | 第29-31页 |
3.1.7 淡雅 | 第31-32页 |
3.2 广告语言中的“俗” | 第32-38页 |
3.2.1 通俗 | 第33页 |
3.2.2 粗俗 | 第33-34页 |
3.2.3 媚俗 | 第34-35页 |
3.2.4 庸俗 | 第35页 |
3.2.5 低俗 | 第35-36页 |
3.2.6 恶俗 | 第36-38页 |
4. 广告语言符号的“雅俗共赏” | 第38-52页 |
4.1 “化俗为雅” | 第38-48页 |
4.1.1 比喻 | 第38-39页 |
4.1.2 比拟 | 第39-40页 |
4.1.3 对偶 | 第40-41页 |
4.1.4 排比 | 第41-42页 |
4.1.5 引用 | 第42-43页 |
4.1.6 双关 | 第43-44页 |
4.1.7 仿拟 | 第44-45页 |
4.1.8 摹状 | 第45页 |
4.1.9 婉转 | 第45-46页 |
4.1.10 易色 | 第46页 |
4.1.11 警语 | 第46-47页 |
4.1.12 押韵 | 第47-48页 |
4.2 “以俗为美” | 第48-52页 |
4.2.1 选用普通词 | 第48页 |
4.2.2 选用方言词 | 第48-49页 |
4.2.3 选用流行语 | 第49-50页 |
4.2.4 选用歌词 | 第50-52页 |
5. 影响雅俗的主要因素 | 第52-73页 |
5.1 产品定位 | 第52-57页 |
5.1.1 功能定位 | 第52-55页 |
5.1.2 价格定位 | 第55-57页 |
5.2 消费者(社会阶层) | 第57-63页 |
5.2.1 职业地位 | 第58-59页 |
5.2.2 经济状况 | 第59-61页 |
5.2.3 文化教养 | 第61-63页 |
5.3 传播媒体 | 第63-73页 |
5.3.1 视觉媒体 | 第64-68页 |
5.3.2 听觉媒体 | 第68-69页 |
5.3.3 视听觉媒体 | 第69-73页 |
6.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