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橙色红曲菌AS3.4384及其基因缺失株的发酵以及几种代谢产物的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0-19页
    1.1 红曲菌简介第10页
    1.2 红曲菌的主要次级代谢产物第10-13页
        1.2.1 洛伐他丁(Monacolin K)第10-11页
        1.2.2 红曲色素第11-12页
        1.2.3 桔霉素第12-13页
    1.3 红曲色素及桔霉素的合成途径第13-14页
    1.4 红曲色素发酵工艺第14-18页
        1.4.1 碳源第15页
        1.4.2 氮源第15-16页
        1.4.3 离子强度第16页
        1.4.4 pH第16-17页
        1.4.5 溶氧第17页
        1.4.6 温度第17-18页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8-19页
        1.5.1 主要研究内容第18页
        1.5.2 研究意义第18-19页
第2章 红曲米中Monacolin K提取条件的优化第19-37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9-22页
        2.1.1 实验材料第19-20页
        2.1.2 仪器设备第20页
        2.1.3 红曲菌的固态发酵第20页
        2.1.4 样品处理第20-21页
        2.1.5 实验方法第21-22页
    2.2 实验结果第22-34页
        2.2.1 Monacolin K检测条件流动相的选择第22-24页
        2.2.2 Monacolin K提取方法的优化第24-34页
    2.3 讨论第34-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红曲菌PHDS26液态发酵培养基及其培养条件的优化第37-68页
    3.1 实验材料第37-38页
        3.1.1 菌种第37页
        3.1.2 培养基第37页
        3.1.3 试剂第37-38页
        3.1.4 主要仪器第38页
    3.2 实验方法第38-41页
        3.2.1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第38页
        3.2.2 红曲的液态发酵第38页
        3.2.3 培养基单因素实验优化第38-39页
        3.2.4 Plackett-Burman实验优化培养基第39页
        3.2.5 Box-Benhnken实验优化培养基第39-40页
        3.2.6 发酵条件的优化第40-41页
        3.2.7 分析方法第41页
    3.3 实验结果第41-65页
        3.3.1 桔霉素标准曲线的绘制第41-42页
        3.3.2 培养基成分的优化(单因素实验)第42-51页
        3.3.3 培养基优化的Plackett-Burman实验第51-54页
        3.3.4 培养基优化的Box-Benhnken实验第54-56页
        3.3.5 响应面分析第56-58页
        3.3.6 模型验证第58-59页
        3.3.7 培养基的发酵条件优化第59-65页
    3.4 讨论第65-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4章 红曲菌AS3.4384及其基因缺失株液态发酵代谢产物的分析第68-84页
    4.1 实验材料第68-69页
        4.1.1 菌种第68页
        4.1.2 培养基第68页
        4.1.3 试剂第68-69页
        4.1.4 主要仪器第69页
    4.2 实验方法第69-70页
        4.2.1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第69页
        4.2.2 红曲的液态发酵第69页
        4.2.3 代谢产物的提取第69页
        4.2.4 LC检测条件第69-70页
    4.3 实验结果第70-80页
        4.3.1 M.aurantiacusAS3.4384、红曲菌PHDS26和ctnG3代谢产物的差异第70-74页
        4.3.2 不同碳源对红曲菌发酵代谢产物的影响第74-76页
        4.3.3 不同氮源对红曲菌发酵代谢产物的分析第76-78页
        4.3.4 不同无机离子对M.aurantiacusAS3.4384、红曲菌PHDS26和ctnG3发酵代谢产物的分析第78-80页
    4.4 讨论第80-82页
    4.5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5.1 结论第84-85页
    5.2 展望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个人简介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香荚兰果皮和籽中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紫外光固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改性环氧丙烯酸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