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2-22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1.2.1 雾霾及大气污染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 1.2.2 悬浮颗粒物在高速列车相关领域的研究 | 第15-18页 |
| 1.2.3 一三维耦合研究 | 第18-19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1.4 论文结构 | 第20-22页 |
| 2 仿真分析基础 | 第22-38页 |
| 2.1 一维数值计算方法 | 第22-26页 |
| 2.1.1 一维线性方程构建 | 第22-23页 |
| 2.1.2 元件线性方程 | 第23-26页 |
| 2.2 三维数值计算方法 | 第26-29页 |
| 2.2.1 流体流动的控制方程 | 第26-27页 |
| 2.2.2 湍流的数值模拟 | 第27-29页 |
| 2.3 颗粒相的数值模拟 | 第29-34页 |
| 2.3.1 颗粒在流场中的受力以及控制方程的构成 | 第29-32页 |
| 2.3.2 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 | 第32-34页 |
| 2.4 一三维耦合计算方法 | 第34-37页 |
| 2.4.1 耦合计算的定义 | 第35页 |
| 2.4.2 耦合面和耦合变量 | 第35-36页 |
| 2.4.3 耦合变量的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 2.5 本章小节 | 第37-38页 |
| 3 一三维耦合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8-55页 |
| 3.1 一维高速列车内流场系统管网计算模型 | 第38-49页 |
| 3.1.1 一维空调系统送风道和排风道模型的搭建 | 第39-43页 |
| 3.1.2 车厢元件 | 第43-44页 |
| 3.1.3 搭建中间车空调系统一维模型 | 第44-48页 |
| 3.1.4 一维模型的验证 | 第48-49页 |
| 3.2 三维高速列车外流场系统数值计算模型 | 第49-52页 |
| 3.2.1 物理模型 | 第49-50页 |
| 3.2.2 网格划分 | 第50-52页 |
| 3.3 边界条件 | 第52-54页 |
| 3.3.1 外流场边界条件 | 第52-53页 |
| 3.3.2 内流场边界条件 | 第53页 |
| 3.3.3 颗粒相边界条件 | 第53-54页 |
| 3.4 模型验证分析 | 第54页 |
| 3.5 本章小节 | 第54-55页 |
| 4 高速列车客室PM值仿真研究 | 第55-76页 |
| 4.1 进出口耦合变量随速度的变化 | 第55-56页 |
| 4.2 颗粒物数值模拟及客室PM值的研究 | 第56-70页 |
| 4.2.1 外流场颗粒物浓度分布 | 第56-63页 |
| 4.2.2 进风口颗粒物浓度变化 | 第63-65页 |
| 4.2.3 列车客室PM值研究 | 第65-70页 |
| 4.3 高速列车客室PM值变化规律研究 | 第70-75页 |
| 4.3.1 典型粒径颗粒物在空调进风口的质量流量 | 第70-73页 |
| 4.3.2 不同单一粒径颗粒物在空调进风口的质量流量 | 第73-74页 |
| 4.3.3 客室PM值变化规律总结 | 第74-75页 |
| 4.4 本章小节 | 第75-76页 |
| 5 含过滤器的客室PM值仿真研究 | 第76-90页 |
| 5.1 空调过滤器的数学模型 | 第76-80页 |
| 5.1.1 空调过滤器过滤等级的选取 | 第76-77页 |
| 5.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77-80页 |
| 5.2 空调过滤器对客室PM值的影响 | 第80-86页 |
| 5.2.1 G2等级过滤器对客室PM值的影响 | 第80-82页 |
| 5.2.2 G4等级过滤器对客室PM值的影响 | 第82-84页 |
| 5.2.3 F6等级过滤器对客室PM值的影响 | 第84-86页 |
| 5.3 与文献实测数据的对比 | 第86-87页 |
| 5.4 过滤器过滤效率的对比及客室污染解决方案 | 第87-89页 |
| 5.5 本章小节 | 第89-90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90-92页 |
| 6.1 总结 | 第90-91页 |
| 6.2 工作展望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 作者简历 | 第96-100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