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全封闭式屏蔽门地铁车站自然通风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屏蔽门系统简介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活塞风方面 | 第14-15页 |
1.3.2 屏蔽门漏风量方面 | 第15-16页 |
1.3.3 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地铁车站实际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18-38页 |
2.1 测试概况汇总 | 第18-19页 |
2.2 重庆沙坪坝地铁站基本资料 | 第19-21页 |
2.2.1 土建资料 | 第19-21页 |
2.2.2 环控要求 | 第21页 |
2.3 沙坪坝站测试介绍 | 第21-27页 |
2.3.1 测试方案 | 第21-24页 |
2.3.2 仪器介绍 | 第24-27页 |
2.4 现场实测结果简介 | 第27-36页 |
2.4.1 冬季测试 | 第27-33页 |
2.4.2 对比工况测试 | 第33-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地铁车站自然通风网络计算模型 | 第38-50页 |
3.1 气流与围护结构热交换计算模型 | 第38-40页 |
3.1.1 导热微分方程 | 第38页 |
3.1.2 定解条件 | 第38-39页 |
3.1.3 边界扰量的离散与分解 | 第39页 |
3.1.4 传热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3.2 通风网络流动计算模型 | 第40-44页 |
3.2.1 节点流量平衡方程组 | 第40-41页 |
3.2.2 回路压力平衡方程组 | 第41-42页 |
3.2.3 通道流动阻力计算模型 | 第42-43页 |
3.2.4 室外风压动力 | 第43-44页 |
3.3 通风网络温度计算模型 | 第44-46页 |
3.3.1 分支温度列向量与实际流向关联矩阵 | 第44页 |
3.3.2 节点热量汇合方程 | 第44页 |
3.3.3 节点热量分流方程组 | 第44-45页 |
3.3.4 分支热平衡方程组 | 第45-46页 |
3.4 通风网络热压计算模型 | 第46-48页 |
3.4.1 分支温度分布模型 | 第46-47页 |
3.4.2 分支热压的定义 | 第47-48页 |
3.4.3 热压的计算方法 | 第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4 地铁车站自然通风网络模型的程序与验证 | 第50-78页 |
4.1 计算模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51页 |
4.2 程序设计语言选择 | 第51-52页 |
4.3 计算程序 | 第52-56页 |
4.3.1 非运营期间 | 第52-54页 |
4.3.2 运营期间 | 第54-56页 |
4.4 计算校核 | 第56-76页 |
4.4.1 冬季工况 | 第56-63页 |
4.4.2 春季工况 | 第63-70页 |
4.4.3 秋季工况 | 第70-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5 地铁车站模型实验台与验证 | 第78-128页 |
5.1 模型实验相似理论 | 第78-81页 |
5.1.1 相似理论 | 第78-79页 |
5.1.2 模型律 | 第79-80页 |
5.1.3 相似比例尺 | 第80-81页 |
5.2 模型实验台设计与制作 | 第81-87页 |
5.2.1 主体结构设计 | 第81-85页 |
5.2.2 主体结构搭建 | 第85-86页 |
5.2.3 站内隧道通风系统设计与制作 | 第86-87页 |
5.3 内部设备和热源设计与制作 | 第87-97页 |
5.3.1 内部热源尺寸及发热量 | 第87-92页 |
5.3.2 内部发热设备的发热措施 | 第92-95页 |
5.3.3 内部发热设备控制系统 | 第95-97页 |
5.4 测试系统 | 第97-100页 |
5.4.1 温度和风速测点布置 | 第97-98页 |
5.4.2 测试仪器 | 第98-100页 |
5.5 模型实验台运行调试 | 第100-103页 |
5.5.1 内部设备发热测试 | 第100-101页 |
5.5.2 温度风速测试系统校定 | 第101页 |
5.5.3 模型实验工况安排 | 第101-103页 |
5.6 全部运行工况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与验证 | 第103-125页 |
5.6.1 出入口高度变 | 第103-108页 |
5.6.2 出入口发热量及数目变 | 第108-122页 |
5.6.3 出入口之间高度变 | 第122-12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25-128页 |
6 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运行策略及节能潜力分析 | 第128-142页 |
6.1 无需机械通风 | 第128-131页 |
6.2 减少机械通风量 | 第131-135页 |
6.3 减少空调系统运行时长 | 第135-139页 |
6.4 设备运行管理及节能潜力 | 第139-14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7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2-162页 |
7.1 风压 | 第142-152页 |
7.2 负压 | 第152-154页 |
7.3 埋深 | 第154-158页 |
7.4 出入口条件 | 第158-161页 |
7.4.1 个数 | 第158-160页 |
7.4.2 转弯和断面积 | 第160-161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162-168页 |
8.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162-163页 |
8.2 设计指导建议 | 第163-165页 |
8.3 未来展望 | 第165-168页 |
致谢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4页 |
附录 | 第174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