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城市铁路、市郊铁路论文

轨道交通站点综合接驳效率与人车行为仿真关联及设计应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9-41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19-27页
        1.1.1 城市更新与交通发展第19-24页
        1.1.2 数字技术与城市仿真第24-26页
        1.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26-27页
    1.2 研究对象、范围与课题概况第27-28页
        1.2.1 研究对象第27页
        1.2.2 研究范围第27-28页
        1.2.3 课题概况第28页
    1.3 基本概念第28-34页
        1.3.1 站点影响域第28-30页
        1.3.2 综合接驳与综合接驳效率第30-31页
        1.3.3 人车行为仿真第31-33页
        1.3.4 移动性第33-34页
    1.4 研究综述第34-38页
        1.4.1 专题 1: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关联第34页
        1.4.2 专题 2:行为与时间/空间关联第34-36页
        1.4.3 专题 3:城市设计与数字仿真关联第36-38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38-41页
        1.5.1 研究方法第38-39页
        1.5.2 研究框架第39-41页
2 问题:轨道交通站点综合接驳效率与空间载体第41-75页
    2.1 轨道交通站点综合接驳效率内涵与特征第41-45页
        2.1.1 综合接驳效率内涵第42-44页
        2.1.2 综合接驳效率特征第44-45页
    2.2 轨道交通站点综合接驳交通方式第45-58页
        2.2.1 交通接驳方式与范围第45-47页
        2.2.2 站点影响域步行接驳第47-50页
        2.2.3 站点影响域自行车接驳第50-53页
        2.2.4 站点影响域公交车接驳第53-54页
        2.2.5 站点影响域出租车接驳第54-55页
        2.2.6 站点影响域私家车接驳第55-58页
    2.3 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人车行为特性及影响因素第58-69页
        2.3.1 人车交通行为特性第58-62页
        2.3.2 人车微观行为特性第62-67页
        2.3.3 人车行为影响因素第67-69页
    2.4 轨道交通站点综合接驳空间载体第69-74页
        2.4.1 站点影响域综合接驳基本空间第70-71页
        2.4.2 站点影响域综合接驳延伸空间第71-72页
        2.4.3 站点影响域综合接驳多义空间第72-73页
        2.4.4 站点影响域综合接驳空间关联第73-74页
    2.5 小结第74-75页
3 评价:轨道交通站点综合接驳效率评价体系建构第75-101页
    3.1 评价体系建构的原则和目标第75-77页
        3.1.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第75-76页
        3.1.2 评价体系构建目标第76-77页
    3.2 评价体系指标影响因素确定第77-90页
        3.2.1 指标影响因素初选第77-84页
        3.2.2 问卷调查第84-85页
        3.2.3 问卷质量检测第85-87页
        3.2.4 指标影响因素筛选第87-90页
    3.3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确定第90-96页
        3.3.1 建立指标层次结构模型第90-91页
        3.3.2 构造指标成对比较矩阵第91-94页
        3.3.3 指标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第94-96页
    3.4 评价体系指标标准确定第96-99页
        3.4.1 指标评分标准构建第96-97页
        3.4.2 指标分类及无量纲化第97-99页
    3.5 小结第99-101页
4 验证:轨道交通站点综合接驳效率数字仿真及检验第101-147页
    4.1 数字仿真概述第101-102页
    4.2 人车行为仿真的范围与类型第102-105页
        4.2.1 人车行为仿真范围第102-104页
        4.2.2 人车行为仿真类型第104-105页
    4.3 人行行为仿真模型及工具选取第105-112页
        4.3.1 人车行为仿真模型选取第105-107页
        4.3.2 人车行为仿真工具选取第107-112页
    4.4 典型人车行为仿真工具应用特性比较第112-118页
        4.4.1 Anylogic和VISSIM工具特性比较第112-116页
        4.4.2 Anylogic和VISSIM仿真方式比较第116-118页
    4.5 数字仿真有效性检验原则与方法第118-122页
        4.5.1 数字仿真有效性内涵与特征第118-119页
        4.5.2 数字仿真有效性检验原则第119-120页
        4.5.3 数字仿真有效性检验方法第120-122页
    4.6 人车行为仿真有效性检验第122-145页
        4.6.1 人车行为仿真模型深度标准构建第122-125页
        4.6.2 人车行为仿真有效性检验第125-140页
        4.6.3 典型场景仿真有效性检验第140-145页
    4.7 小结第145-147页
5 应用:交通复杂地段综合接驳效率评价及空间优化对策第147-181页
    5.1 案例选取依据第147-153页
        5.1.1 城市层面第147-148页
        5.1.2 地区层面第148-153页
    5.2 两路口站点影响域基础调研第153-157页
        5.2.1 影响域划定第153-154页
        5.2.2 交通系统第154-155页
        5.2.3 功能配套第155-157页
        5.2.4 景观绿化第157页
    5.3 两路口站综合接驳效率仿真及评价第157-168页
        5.3.1 仿真参数获取第158-161页
        5.3.2 仿真结果及检验第161-166页
        5.3.3 综合接驳效率评价第166-168页
    5.4 两路口站点影响域空间优化设计要点第168-180页
        5.4.1 设计导则第168-173页
        5.4.2 优化设计第173-179页
        5.4.3 仿真检验第179-180页
    5.5 小结第180-181页
6 结语第181-185页
    6.1 主要成果第181-182页
    6.2 研究创新点第182页
    6.3 研究展望第182-185页
致谢第185-187页
参考文献第187-191页
附录第191-203页
    A.2015 年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名单第191-195页
    B.城市轨道交通对出行者影响的调查问卷第195-196页
    C.轨道交通两路口站周边情况调查问卷第196-197页
    D.Anylogic和VISSIM仿真截图第197-199页
    E.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99-201页
    F.轨道交通接驳效率影响因素相关文献梳理第201-203页

论文共2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市全封闭式屏蔽门地铁车站自然通风特性研究
下一篇:城市轨道交通站域“停车换乘”空间系统研究--基于人车动态仿真工具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