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问题之缘起 | 第7-9页 |
二、研究的现状 | 第9-11页 |
三、概念的界定 | 第11页 |
四、思路与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引联入史的缺失与思考 | 第13-17页 |
第一节 对联在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地位未能显现 | 第13页 |
第二节 "大文科"理念期待教师和学生有新作为 | 第13-14页 |
第三节 高考对"生活史"的考查导向对历史教学提出新要求 | 第14-16页 |
第四节 教辅市场"对联和历史结合"类型课外读物的缺失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引联入史的必要性、可能性、原则性 | 第17-32页 |
第一节 必要性 | 第17-24页 |
一、激发学生兴趣 | 第17-18页 |
二、加强识记理解 | 第18页 |
三、传承国粹文化 | 第18-19页 |
四、进行德育渗透 | 第19-22页 |
五、培养创新能力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可能性 | 第24-27页 |
一、良好的语文基础为“引联入史”提供可能 | 第24页 |
二、对联的自身特点为“引联入史”提供可能 | 第24-25页 |
三、高考命题的导向为“引联入史”提供可能 | 第25-26页 |
四、"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引联入史”提供可能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原则性 | 第27-32页 |
一、求真性原则 | 第27页 |
二、适度性原则 | 第27-28页 |
三、选择性原则 | 第28-30页 |
四、教育性原则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不同类型对联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第32-43页 |
第一节 春联:万千气象,百味人生 | 第32-35页 |
第二节 挽联:一生功过,盖棺定论 | 第35-37页 |
第三节 名胜联:大好河山,任君驰骋 | 第37-39页 |
第四节 讽喻联: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 第39-41页 |
第五节 格言联:富于智慧,催人奋进 | 第41-42页 |
第六节 妙趣联: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对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运用 | 第43-53页 |
第一节 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历史多彩殿堂 | 第43-45页 |
第二节 课中补充,画龙点睛让课堂熠熠生辉 | 第45-49页 |
第三节 课堂小结,让文史知识融会贯通 | 第49-50页 |
第四节 课外作业,将引联入史演绎到极致 | 第50-53页 |
第五章 用对联归纳高中历史教科书章节的尝试 | 第53-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