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1页 |
·背景 | 第8-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迷信及迷信心理概述 | 第11-23页 |
·迷信及迷信心理的概念 | 第11-12页 |
·迷信的心理结构 | 第12-13页 |
·迷信产生和存在的心理机制 | 第13-19页 |
·迷信的影响因素 | 第19-23页 |
·归因及归因方式概述 | 第23-25页 |
·归因的概念及理论 | 第23-25页 |
·归因方式与迷信心理的相关研究 | 第25页 |
·自我效能及一般自我效能概述 | 第25-28页 |
·自我效能的概念及理论 | 第25-27页 |
·自我效能与迷信心理的相关研究 | 第27-28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28-33页 |
·研究假设 | 第28页 |
·研究对象 | 第28-29页 |
·研究工具 | 第29-32页 |
·迷信量表 | 第29-31页 |
·归因方式问卷 | 第31页 |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 第31-32页 |
·施测程序 | 第32页 |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第4章 统计与结果 | 第33-43页 |
·大学生的迷信心理特点 | 第33-37页 |
·大学生迷信心理现状 | 第33-34页 |
·不同性别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差异研究 | 第34页 |
·不同宗教信仰的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差异研究 | 第34-35页 |
·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差异研究 | 第35页 |
·不同成长环境的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差异研究 | 第35页 |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迷信心理差异研究 | 第35-36页 |
·不同专业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差异研究 | 第36页 |
·不同年级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差异研究 | 第36-37页 |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特点 | 第37-38页 |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现状 | 第37-38页 |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第38页 |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 第38-40页 |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 第39页 |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第39-40页 |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的关系 | 第40页 |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迷信心理的相关分析 | 第40页 |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的相关分析 | 第40页 |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对迷信心理的回归分析 | 第40-43页 |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迷信心理总分的回归分析 | 第40-41页 |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灵魂鬼神迷信的回归分析 | 第41页 |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传统世俗迷信的回归分析 | 第41-42页 |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其他生命形式的回归分析 | 第42-43页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第43-51页 |
·大学生迷信心理特点分析 | 第43-46页 |
·大学生迷信心理总体特征 | 第43-44页 |
·不同性别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特点 | 第44页 |
·不同宗教信仰的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特点 | 第44页 |
·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特点 | 第44-45页 |
·不同成长环境的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特点 | 第45页 |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大学生迷信心理特点 | 第45-46页 |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迷信心理的特点 | 第46页 |
·不同年级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特点 | 第46页 |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特点 | 第46-47页 |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 第47-49页 |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的关系 | 第49-51页 |
第6章 总结 | 第51-53页 |
·建议 | 第51-52页 |
·通过归因训练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 | 第51页 |
·通过训练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 | 第51-52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52页 |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