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14页 |
1.1 问题的起源 | 第8-11页 |
1.2 在教育实践和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 第11-12页 |
1.3 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5.2 问卷调查法 | 第13页 |
1.5.3 观察法 | 第13页 |
1.5.4 访谈法 | 第13-14页 |
2 理解性教育理论 | 第14-22页 |
2.1 理解的涵义 | 第14页 |
2.2 理解性学习 | 第14-18页 |
2.2.1 理解性学习概述 | 第14-16页 |
2.2.2 理解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 第16-17页 |
2.2.3 理解性学习物理概念的七个关键点 | 第17-18页 |
2.3 理解性教学理论 | 第18-19页 |
2.3.1 理解性教学简述 | 第18-19页 |
2.4 理解性教学与学习的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2.4.1 有意义学习 | 第19页 |
2.4.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2.4.3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0-21页 |
2.4.4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1-22页 |
3 两种经典的理解性教学模式 | 第22-33页 |
3.1 TFU教学模式 | 第22-25页 |
3.1.1 TFU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 第22-24页 |
3.1.2 TFU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评价 | 第24-25页 |
3.2 逆向课程设计模式 | 第25-33页 |
3.2.1 逆向设计流程 | 第25-28页 |
3.2.2 理解的六个维度 | 第28页 |
3.2.3 关于理解的六个维度的阐述 | 第28-32页 |
3.2.4 关于六个理解维度的评价 | 第32-33页 |
4 用理解性教育理论优化物理概念教学 | 第33-56页 |
4.1 理解性物理概念课程设计 | 第33-34页 |
4.2 理解性物理概念教学程序 | 第34-35页 |
4.3 曲线运动单元第一节《曲线运动》案例设计与分析 | 第35-47页 |
4.3.1 《曲线运动》课程设计 | 第35-38页 |
4.3.2 《曲线运动》教学设计流程 | 第38-39页 |
4.3.3 《曲线运动》教案 | 第39-42页 |
4.3.4 《曲线运动》课堂实录 | 第42-45页 |
4.3.5 课后效果反馈 | 第45-47页 |
4.4 《圆周运动》教学流程、教案及教学实录 | 第47-56页 |
4.4.1 《圆周运动》教学流程 | 第47-48页 |
4.4.2 《圆周运动》教案 | 第48-52页 |
4.4.3 《圆周运动》课堂实录 | 第52-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注释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