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2.1 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2 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7-19页 |
1.2.3 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9-20页 |
1.2.4 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21页 |
2.2 供试品种 | 第21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21-22页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2-24页 |
2.4.1 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测定 | 第22页 |
2.4.2 土壤含水量、容重和孔隙度的测定 | 第22页 |
2.4.3 土壤酶活性测定 | 第22-23页 |
2.4.4 植株叶面积指数及株高的测定 | 第23页 |
2.4.5 玉米穗位叶叶绿素(SPAD)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4.6 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 第23页 |
2.4.7 植株不同部位(器官)氮磷钾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2.4.8 收获期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 第24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5页 |
3.1 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25-30页 |
3.1.1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3.1.2 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3.1.3 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3.1.4 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5 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 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30-33页 |
3.2.1 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2 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3 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4 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 | 第33页 |
3.3 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及pH值的影响 | 第33-38页 |
3.3.1 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2 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3 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4 对土壤脲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第36页 |
3.3.5 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6 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3.4 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第38-45页 |
3.4.1 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2 对玉米光合势变化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3 对玉米穗位叶叶绿素含量(SPAD)的影响 | 第40页 |
3.4.4 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5 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6 对单株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第42页 |
3.4.7 对玉米干物质转运能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8 对成熟期玉米氮磷钾吸收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9 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51页 |
4.1 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 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46-48页 |
4.3 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及pH值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 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5 结论 | 第51-53页 |
5.1 耕作方式能够明显影响土壤理化性状 | 第51页 |
5.2 耕作方式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及产量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